当非遗“住”进景区,二者会擦出什么火花?

初夏的兖州区牛楼小镇秀水繁花、游客如织,景区内,兖绣、五谷画、传拓等10余种非遗项目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大家可以沉浸式体验非遗,亲手制作、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韵味和魅力,非遗项目不但成为景区热门打卡地和“流量”增长点,更留住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消费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将‘非遗+景区’创新性转化,让非遗走出展厅、来到民间。体验非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增添了景区的‘流量’,更增添消费‘留量’,成为一举多得的好创意。”兖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博说。

牛楼小镇坐落在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新兖镇,是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山东省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今年,牛楼小镇结合自身定位和发展需求,巧妙地将原本藏于博物馆、隐于民间的10余种非遗项目引进景区,打造成为游客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游玩项目,让八方游客近距离、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玩出不一样的文化味,实现“景”上添花。今年以来,景区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营业收入2523万元。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根针线、一张绣布,在兖绣非遗传承人张娟的讲授下,几名游客拿着工具按照老师的指导下料绘图、贴花染色、穿针引线……认真体验兖绣的制作工艺,一会儿工夫,就创作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新绣品。

“非遗是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仅仅保护还不够,需要走进百姓的生活。非遗进景区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我们把技艺展现给游客,可以让更多游客认识、了解、爱上兖绣,让非遗的传承更有生命力。”非遗传承人张娟说。

“六月骄阳似火盆儿,麦浪滚滚真喜人儿,孔孟之乡人振奋儿,运河两岸民欢欣儿……”在景区古朴的小院内,山东快书于派传承人、兖曲社社长颜宁正操着一口方言表演着山东快书《麦香管口村》,不少游客坐在木凳上,一边休息,一边观看表演,非常惬意。

兖曲社是兖州本土的曲艺相声园子、非遗小剧场,常态化开展相声、山东快书、快板书、双簧、山东渔鼓、相声剧、地方小品等表演活动,如今已成为景区热门打卡点之一。

除兖曲社外,牛楼小镇每周末都会举办百姓大舞台活动,展演花棍舞、山东梆子戏、民乐、舞蹈等传统文化节目,为广大游客献上文化大餐,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推动非遗传承人走市场化道路,让“流量”变“留量”,带动传承人增收致富,牛楼小镇在景区建设了“山东手造”展销中心,进驻了凤之羽汉服、香达人食用油、兴达酒业、启智木玩、兖绣、石刻、剪纸等10余种非遗文创产品,并同步在牛楼小镇电商直播间销售,打造了集吃、游、购、赏、娱等为一体的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体验中心,受到游客广泛好评,拉动消费200余万元。

“我们将不断创新文化+市场的思路,打造可复制推广、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两创’实践案例,持续探索‘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实践路径,让非遗‘活’起来,旅游‘旺’起来,不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姚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