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直觉走,只有做真心喜欢的事,才会乐此不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77、78级写高考,实在是跌宕起伏。我辈的高考,难道真乏善可陈?

中学同学聚会,有人提起当年临考前突然出现的文科班,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

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学校却没有分文科班的意思。我联手闺蜜骆同学,给校长写信请求尽快设文科班,以便聚焦复习迎考。教物理的班主任潘老师闻讯,急了,找我谈话:“你想考复旦,不一定非考新闻系嘛!复旦校长谢希德是物理学家,你不妨以她为榜样嘛!”他强调理科成绩不好的才进文科班,可我就是更喜欢文科呀。结果,我如愿以偿,骆姐姐也进了她心仪的华东师大……

有个每天必看的微信小群,都是知根知底的老友。偶尔回顾人生,某友道:“职场上两类人比较容易成事,不断折腾的和从不挪窝的。”我接道:“本人正是后一类。”引来另一友反驳:“你也并非从不跟挪窝有染罢。”

记忆又被唤醒。分享一二关于挪不挪窝的往事——

那年春天,生了儿子,在家母乳喂养。忽接某报文艺部主任电话,说手下正缺好用的记者,问我愿不愿意立刻加盟。我想都没想,一口回绝:“今年不行,要等孩子断奶。”“孩子可以请人带喂牛奶,工作、前途重要啊!”“眼下是孩子最重要。”挂电话前,这位以前采访中经常碰到的前辈,失望地咕哝着:“我本来以为你是个有出息的姑娘……”

当年知道这事的几位老友,至今都认为我的选择没错。而我们报社的某一任总编辑听说了,则从另一角度分析:“日报/晚报出名记者,周报出作家。因为周报记者不必疲于奔命,有时间思考一些问题……”

有一年,报社电脑房进了新人小郭。没想到,我和这姑娘特别投缘,相差十岁的两个人喜欢同样的歌,她业余也写散文。我们边拼版面边哼新学的歌,还交换新写的散文看。郭姑娘自然留不住,跳槽到保险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当上主管。她回来绘声绘色跟我讲“陌生拜访”,我听下来,这不就是我们平时的采访么?在她的鼓动下,我客串起保险业务员——考出展业证书,四处找客户,加上朋友、同学甚至本单位领导的支持,不久即在营业所名列前茅。

可是,领受着嘉奖和临时同事们的注目礼,看着银行卡上可观的数字,我并没体会到赚大钱的兴奋,更丝毫没起跳槽的念头。却在第二天的一场采访中,找回了熟悉的成就感。某老友还记得,我收到一张微薄的稿费单时开心的样子。

好吧,我承认,跟着直觉走,我只有做真心喜欢的事,才乐此不疲。

确实周报不必疲于奔命,我有大把的时间发呆、望野眼、冥想、听年长的当事人讲古,同时也没耽误陪伴孩子成长……

小记者采访,问:“您怎么能坚持到现在,没看到许多同行转行或下岗了吗?”我只好如实相告:“做喜欢的事,不需要坚持,享受就是了。转行的、留守的,都有干得好的;当然也有不少在岗混日子的。”追问:“稿费低怎么办?”我答:“给公认的优质机构写,稿费没你想象的那么低呀!”

刚刚刷到“人物派”一条短视频:李安说,很多事情是天生的,你是不是做这一行是不是吃这行饭的,有点宿命,不是靠个人毅力……所以坚持梦想不是可以鼓励的事情。太同意了,点赞!(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