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汉字存在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民族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最终形成了如今这独特的汉字,但是就在众人以为汉字应该进化的比较完美的时候,却被曾经在中国生活一年的“老外”指出三大缺点。

作为一个外国人,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评价?这几大缺陷又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大缺陷:汉字的笔画过于复杂

汉语被许多人列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他们觉得汉字太过难学,尤其是对于非中国人,一点也不友好。

比如日常中比较常见的“説話”两字,当外国人写完直接就是一个个大黑块,这让他们觉得,汉字不仅难写还难认,学起来实在是感觉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罗素为什么感觉汉字难写呢?这大概跟他当初他来中国时的时间点相关。

当时中国的“主流”文字还是繁体字,笔画比较多,写一个字够他费半天劲。

但其实汉语的笔画之所以笔画复杂,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汉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目前我们出土的最早文字“甲骨文”,明明已经与现在相隔数千年,也没有人教我们这个该怎么读,但是当我们仔细的观察,还是依稀能认出个一二。

但是如果你让一个英国人将他们千年前的文字挖出来,他们就不一定能认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加一点就变个字,就比如说“灭”字,就是在火上面加一个盖子它就是“灭”了,再比如说“休”字,人靠在树上就是休息了,“睡”字就是眼睛垂下来,就睡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英语中却不是这样,他们睡觉是“sleep”,休息是“rest”,一个词就是一个意思,所以他们时不时的需要在词典中再增加一些词汇。

例如说:一个简单的词汇“中国大妈”,他们还需要专门编成一个单词收入词典,汉语就不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呢,汉字虽然很少增加,但是我们的汉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改变,比如鲁迅就曾积极的推进汉字“简单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这句话正是出自鲁迅之口,但是鲁迅的意思并不是要废除汉字,而是支持汉字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繁体字,笔画复杂,难以向大众普及,所以在1932年我国的汉字简化之路就开始启程,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只是后来因为抗战而暂时停止。

直到1956年1月28日,简体字才被正式的全国推广!

毕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物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罗素提出的第二个缺陷是什么呢?

二、第二大缺陷:没有规律

“汉字没有字母顺序,无法使用排字机。”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有一位美国人制造了“排字机”,凭借26个英文字母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书写速度。

后来肖尔斯在排字机上加以改良,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用的键盘,英语书写速度更加迅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素在发现中国的汉字书写比较复杂之后,就想将排字机引入中国,所以他尝试着将汉字编入排字机系统,但最终都是以失败结束。

所以罗素认为,中国的汉字存在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罗素的编辑排字机程序中,也体现在汉语字典中,如果是英语的话直接用首字母就好,但是中国的偏旁部首实在是太多了,单单是常用的偏旁部首就有56个,更别提其他的。

但其实中国早有应对之策,比如按照笔画数来分类,早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将汉字通过偏旁来分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如今的新华字典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数比划数找寻偏旁部首,再寻找汉字。

至于说汉字不方便录入字母键盘,我们的应对之策就是通过拼音来使用,如此一来汉字的书写速度也大大提升,只能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令罗素头大的就是,汉语在词义上也没有规律,比如说在英语中表示喜欢是“like”,不喜欢就是“unlike”,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的不喜欢还有讨厌 、厌恶、憎恶甚至还有恨之入骨,每个词义都有区别。

再比如说英语的笑是“smile”,但是中国这边有微笑、狂笑、大笑、冷笑、苦笑、傻笑、假笑、甚至还有“皮笑肉不笑”,这让外国人怎么翻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词不一样,有的时候一个字都有好几重意思,比如和气的和,还可以是和面的和,附和的和,甚至单拎出来自己也是一个意思,比如某人“和”某某。

这又让罗素感到一阵头大,所以将没规律定为汉语的第二大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其实除去这两点,罗素还发现汉语与外语的互译存在隔阂,这个也是他认为汉语存在的第三大缺陷。

第三大缺陷:难以翻译,难以理解

中国汉字的表达非常精准,常常是一个字一个意,甚至在一句话中只是稍微改动一个字,可能在意境和情感方面要差上十万八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比如《水浒传的108好汉》,翻译过去却变成了《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

只能说这意思差别实在是太过巨大,直接就换了一种风格。

不仅是典故,还有中国的诗词,甚至说歌词都难以翻译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有外国人翻唱中国歌曲的视频登上中国的热搜,让网友们纷纷感慨,汉语好像那极致压缩饼干,几个字直接拆出来一堆,还没了歌词原本的意境。

中文版: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英语版:hail sonno profondo non e riuscitoa spazzare via tutto l'alcol rimasto.Chiedere alla serva che staarrotolando il tendaggio.Ha detto che i fiori di begonia sonosempre gli stessi di ieri.che in questa stagione le foglie verdidovrebbero essere rigogliose e i fiori appassiti......
昨天他睡得很沉,也没能把剩下的酒精都消化掉。问正在卷起帐篷的女仆,海棠花开得跟昨天一样,你知道吗?在这个季节,绿叶就应该茂盛,花朵不应该凋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明是同一首歌,却让他们唱的嘴巴化身机关枪。

有网友通过对话的形式,很经典的进行了总结:

“外交官:中国有句俗语。翻译官听到的:一个超链接需要你解锁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是变得更长与缺少意境,还有很多难以翻译过去的名言。

比如说:切勿班门弄斧,翻译过去变成了“不要教鱼游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去与外国语言互译的障碍,罗素还认为中国各地的方言也会阻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

毕竟中国国土面积太过巨大,各个地方在语言上的差异自然也存在,甚至有时候会发生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在罗素看,中国自身的语言体系就比较混乱,当中央的指令下达,同样的一句话在各个省份理解可能都会出现偏差,所以方言会影响中国的进步。

但其实他不理解的是,各个省份的方言是独属于当地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得当的话会在某些时刻起到关键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为了防止日本人破获我们的信息,选择运用各地方言传达指令比如说“温州话”,那可是五里不同音,即使是被日军截获,也能让他们无疾而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中国的方言导致交流困难,我们国家也有应对之策,那就是进行普通话推广,这样大家的日常交流就不存在问题,各个省份的方言也被保留下来。

在如今这个和平年代,各地不同的方言还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不少趣味性!

比如东北的:“我寻思我也妹口音啊”“老表你鸡不鸡道那椰子砸人好痛痛啊”。

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魅力的一种体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随着中国逐渐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汉语作为六大国际正式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开始被更多外国人学习运用。

罗素敢于分析批评汉语存在的不足,我们其实是要感谢他的。

同时我们也要欢迎更多的外国友人,能够指出汉语中还需要提升的部分,好的采纳不好的规避,及时修改让汉语更容易向整个世界普及,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信息来源:
【1】希望出版社,2006,“《罗素回忆录》”.
【2】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罗素:《中国问题》”.
【3】山西大学,2021,“从《中国问题》看罗素的中国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