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5日10时27分,随着满载乘客的G8388次列车缓缓驶离上海站,长三角首条环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这趟列车首发站为上海站,贯穿上海、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一市,沿途停靠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合肥、安庆、池州、黄山、杭州、嘉兴等12座城市的21个站点,历经8小时09分,最后终点为上海虹桥站。

在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G8388超级高铁环线的横空出世可谓正当其时。

长三角,为何要搞“超级环线高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了30万亿元,区域经济总量堪称中国经济的“压舱石”。

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已经拥有25条高铁。铁路营业里程逾143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7100公里,约占全国六分之一。

目前,除了舟山以外,长三角已基本实现了市市通高铁,是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条跨越三省一市的高铁大环线,不仅将沪杭宁合四大中心城市包含在内,还串联起苏南浙北等经济发达区域及浙西皖南的著名旅游景点(九华山、黄山、千岛湖)。

长三角也因此形成了一个更为紧密的“交通圈”,通过集交通与旅游一体的“黄金线路”,旅客不仅可按出行需求“分段乘坐”,区域内的居民跨城出行也减少了换乘次数。

在此之前,长三角地区一主三副四大中心城市之间虽然也都有高铁连通,但都属于分段联通的状态。

比如上海与杭州是沪杭高铁;上海与南京之间是沪宁高铁;南京与合肥则是合宁高铁;合肥、杭州之间是商合杭高铁。

如果有人从上海去了杭州,想再去南京,那就只能选择不同的高铁班次,反复换乘。

这样不仅麻烦,也增加了出行时间。

显然,这不利于长三角区域的人员及货物的往来流通。

G8388超级环线高铁开通后,不仅将沿线城市串联起来,更重要意义是在于真正将区域内的城市、产业与文旅等资源统统圈到了“碗”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

要知道,这条高铁环线途径的12座城市,常住人口已经近1亿人,GDP总量高达16.5万亿,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9%,比大湾区11市还多出2.5万亿。

这种“环线高铁”概念其实如同城市里的“环线地铁”的网状路网布局,相比常见的高铁线状路网,这种环线布局既可减少换乘频次,提升通行效率,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

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虽然总体经济雄厚,可区域内的省会与地级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依然发展不够均衡。

G8388超级环线高铁横空出世,正使“包邮区”从中心城市逐渐向苏北、皖南等经济腹地覆盖,让普通地级市加速融入到一体化的大家庭中。

这条从上海站出发,以上海虹桥站为终点,看似南辕北辙,实际是希望借这条线路,在沿途城市之间,通过城轨环、地铁环继续画出无数“同心圆”,达到人员与资源的互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虹桥站

事实上,随着G8388环线的贯通,这个庞大的环线通过高铁正逐渐形成一个包含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锡常、宁波6个都市圈的特大“省”。

如果问这个“省”的“省会”是哪,那肯定是上海。

没办法,在长三角区域内,上海是绝对的经济龙头。

正如官方文件所定调的: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无论是江苏还是浙江,以及距离更远的安徽,都高举着接轨上海,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旗帜。

可别小看这个“大都市圈”几个字,全国都在搞的“都市圈”,唯独上海就多了一个“大”字,独一无二,意味深长。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市,也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具有强大的资源、产业、人口溢出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两省的经济强市崛起,也正是借助了上海的资源与产业的外溢效应。

无论2万亿级的苏州还是1.5万亿级的宁波,其发展之路都与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抱紧上海的粗腿”一直是上海周围省市的心声,纷纷积极融入到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陆家嘴

就连隔着一个江苏的安徽,也积极通过各种产业,希望参与到与上海的经济合作中。

正如官方所言: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过去,提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喜欢提的就是“打破省域行政边界带来的限制”。

可如何打破?

今年6月3日,来自长三角14个城市的规划负责人来上海开了个会。

此次参会的14座城市GDP总量高达18.28万亿元,以全国1.2%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4.5%的经济体量。

会议内容是为了制定上海大都市圈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真正从空间上打破以往的省域行政边界概念。

可能大家没啥概念啊,上海大都市圈,最初只是“1+8”城市(上海,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的宁波、舟山、湖州、嘉兴等构成)。

可那时的上海大都市圈,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数量,已经位居全国之首。

如果上海未来的大都市圈扩容到14城的规模,即又多了杭州、绍兴、泰州、盐城、宣城三省五市,那么这个体量将明显超过大湾区,并碾压其他城市的都市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规划,上海大都市圈未来总体空间格局,为“一核四翼、三层三网三底色、多心多廊多连接”。

具体来说,“一核四翼”是指上海主城区和周边四区协同发展,分别为东翼海岸带和海洋空间、西翼太湖周边地区、南翼杭州湾地区、北翼长江口和北部地区。

而“三层”是指大都市区、联动协同区、区域协作区三个空间层次,同时辅以“三网”即轨道网、航道网、公路网为节点,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枢纽体系;“三底色”则是赋予自然、历史、人文禀赋,提升生态、人文、安全三大空间底色。

“多心”是指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中心,逐步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同时以跨区域交通为支撑,构建沪宁走廊、沪杭走廊等11条复合走廊的“多廊”交通体系。

而“多链接”是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依据,以上海大都市圈目标愿景为指引,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科创链、人才链为牵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协同、协作、一体化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看出,这个规划是完全将上海都市圈当作一个经济体进行规划,通过上海辐射到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

此次G8388超级环线的贯通,也正是上海大都市圈规划逐渐落地的重要体现。

话说回来,虽然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龙头,但未来发展也离不开周围这些“小兄弟”。

毕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精细。

尤其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上海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都与周围省市有着密切的产业互补关系。

上海拥有资本、技术与产业,长三角其他城市拥有土地、人才和资源,相互协调构建统一大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辐射效应。

可能有人好奇,苏锡常这些经济强市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是因为其制造业发达,为何还要再加入盐城、宣城和黄山市这些制造业相对较弱的城市呢?

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区域内城市需要“拉一把”的关系,而是这些城市本身也是上海离不开的保障资源。

很多上海人都不知道,盐城、宣城和黄山市都是上海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地,其大米、蔬菜、猪肉、水产、禽蛋、生鲜乳等主要农产品供沪量占比超过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城市的果蔬生鲜,不仅是保障上海的市场需求,更是借助上海这座城市的吞吐能力,使其加速在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流通,加速其经济发展。

还有一点,过去十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长几乎停滞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就连近年来的出生率也跌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可同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杭州、合肥、南京的常住人口却分别增长了238万、215.7万和66万。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口增长,特别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

因此,上海不仅需要周围省市的制造业配合,在消费和服务角度,更需要不断有新鲜的人口补充进来。

所以,无论上海大都市圈未来如何扩容,都需要在产业与人口角度,继续加强与圈内“小兄弟”之间的互通往来。

就此而言,上海大都市圈在G8388这条“无缝衔接”的超级高铁环线贯通后,解决城市间通行需求之外,也正是为了进一步加速长三角沿线市场布局、产业升级。

一家独大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无论是长三角一体化,还是上海大都市圈,最终都是希望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共享社会进步带来的福利。

而这一天,正慢慢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