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志编修推动乡村振兴

河北省赞皇县村志编修工作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河北省赞皇县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地方志工作的部署要求,以“三个注重”为抓手,“三个一批”为目标,“三个关键”为保障,扎实推动村志编修工作。到2023年底,在全省、全市率先完成了涉及212个村(居)的全县域村志编修任务,挖掘了一批人脉和历史文化资源,成功转化出一批产业项目,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省、市方志部门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河北地方志》《乡音》《石家庄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一、主要措施办法:“三个注重”

(一)注重资源统筹,凝聚强大合力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志编修工作,专门出台了史志抢救挖掘工作方案,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全面部署。县委书记陈宏锋亲自谋划,先后5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调度,结合省市要求和工作实际,提出了“村志编修提质提速”“七年任务三年完成”的工作目标。积极协调各方资金2000多万元,其中财政补贴660万元,最大限度保障村志编修工作经费;发挥县政协资源多、信息广、情况熟的优势,抽调专门人员,组建工作专班,各乡镇也均成立编纂委员会,上下联动,协调推进;聘请退休干部、教师及热心人士等志愿者1350人参与村志编修,并邀请石家庄市鹿泉区、邯郸武安市等地方志专家开展培训。群策群力心同向,形成了县委政府坚强领导、方志部门牵头协调、工作专班具体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

(二)注重质量标准,打造精品工程

坚持“质量第一”“匠心修志”,实行“133”工作机制,即“成立一个指导组、编印三本辅导资料、实行县乡村三级审核”。

1.成立一个指导组。从退休干部、老教师、史志人员中,抽调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担任指导员,深入各村编修一线,点对点指导,手把手传教,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2.编印三本辅导资料。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编印《村志编写指南》《村志编写100问》《村志审核规范》三本指导性书籍,发放到11个乡镇212个村(居),让村志编修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实行县乡村三级审核。制定出台审核验收办法,每部志书在正式印刷前,先由村党支部召集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征求意见,再由乡镇编纂委员会审核,最后提交县指导组审定,从严把好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印刷关,确保每一部村志都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

(三)注重过程督导,率先完成编修

探索实行“3+”工作法,即“领导分包+责任人包联”“定期调度+考核排名”“整体推进+个别指导”,切实加快工作进度。实行“领导分包+责任人,压实包联责任,县级领导带头,定期入村实地督导村志工作,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实行“定期调度+考核排名”,坚持每季度至少调度一次村志工作;将村志工作列入乡镇年度考核,并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评星定级标准;每月汇总通报各乡镇进展情况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实行“整体推进+个别指导”,制定全县村志编修计划,有重点、分梯次整体推进;同时,盯紧工作缓慢村,因村施策、个别指导,切实加快村志编修进度。

二、开发利用成果:“三个一批”

(一)通过修志,梳理出一批人脉资源

村志编写过程中,共联系到赞皇籍在外优秀人士2000余人,建立了优秀人才库。依托关键人脉资源,在北京、昆明、雄安等地,成立了“双招双引”工作站,积极为家乡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共推介招商信息300余条。特别是通过昆明乡贤资源,招引落地了总投资10.1亿元的中泰跨境产业园项目。

(二)通过修志,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

村志编修中发现有文物价值的碑刻、器物等近800件,记述石塔、古桥、革命遗址等1123处,西街铁龙灯、千根黄河九曲灯、陈村腊八船等民间文化,以及营儿村柳编工艺等民间技艺,再度走进大众视野。编修村志为传承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通过修志,兴起了一批产业项目

通过挖掘各村的历史、文化、民俗、古建筑等资源,积极谋划乡村振兴项目,已建成嶂石岩文创集市、野湖泉生态驿站、牛山沟红色旅游村等。目前正在打造许亭宰相文化村、王落传统民宿村、河庄垂钓小镇等,大大提高了农文旅融合力,扩大了乡土影响力,真正让村志用起来、活起来。

三、典型经验做法:“三个关键”

(一)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是村志编修工作的关键举措

村志编修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各单位通力协作。两届县委、县政府接力推动,成立县级文史资料和史志编纂委员会,对村志工作进行统筹部署;乡、村两级相应成立本级编纂委员会,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亲自组织推动;县政府强化资金保障,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工作稳步推进。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县直部门同频共振,方志部门协调抓总、全程跟进;档案部门专人负责,查阅资料随到随查;组织部门深入村志工作一线检验识别干部;宣传部门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发动。县乡村三级同步发力,原计划七年的工作任务三年圆满完成,形成了共计5948万字的村志资料。

(二)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是村志编修工作的关键支撑

村志编修是一项相对专业的文化工程,需懂历史、有文化的专业人士领衔主导。结合实际,重点用好乡土能人和在外乡贤两方面力量。一是充分发动乡土能人力量。通过让村内有威望的前辈长者忆村史、说民俗、谈亲身经历、论先辈轶事等,全面挖掘历史文化;同时,积极动员在村的离退休干部、教师等参与村志编修,用其丰富的社会阅历、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文化水平保证志书质量。二是充分发挥赞皇籍在外乡贤力量。以市政府原副市长赵新朝、市工商银行新华支行原行长郭建增、太原市新闻图片社原副社长王秋喜等为代表的许多在外乡贤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争取资金、出力出物,无偿提供相关史料,甚至主动回到家乡,长期驻村指导村志编写,成为村志编写的中坚力量。

(三)开发成果的有效转化是村志编修工作的关键作用

秉承“修志为用”的原则,坚持边编修、边研究、边开展成果运用,在乡贤招商、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成功完成了一批成果转化。比如,许亭村依托唐朝六宰相文化故事谋划建设宰相馆,成为赞皇县新的文化地标;牛山沟村依托县委旧址发展红色旅游,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马峪村依托最高法院前身,弘扬法治文化,成为红色法治教育基地等等,切实为乡村振兴贡献了文化力量。村志印刷完成后,县图书馆、县档案馆以及石家庄市档案馆、石家庄学院图书馆等同步完成收录,充分发挥了志书“存史、资政、育人”重要作用。石家庄市裕华区、行唐县,保定市唐县,邢台市宁晋县等方志部门到赞皇县考察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村志编修工作影响力。

村志编修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资金不足,赞皇县作为刚刚脱贫的县城,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通过以奖代补支持村志编修工作,靠乡贤、村于部集资作用还十分有限,总体难以负担编审、购买书号等费用,目前只是内部印刷,还没有正式出版。二是人员力量薄弱,编写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缺少专业经验和修志情怀,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三是成果开发利用有欠缺,村志与乡村振兴结合还不够紧密,村史展陈、宣传、推广方面挖掘不够,在增强文化认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助推经济发展方面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学习借鉴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夯实方志工作,创新工作方式,补齐工作短板,着力做好村志成果转化,继续让村志为县域发展赋能添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志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