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 读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2.0阶段,城镇化进程迈入质量提升期,城镇化格局迈入结构优化期,城市发展迈入系统治理期,乡村振兴迈入全面推进期。为更好的指引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出台,特开展本次研究,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想、战略目标、建设任务、空间格局和重大工程。项目荣获河南省“2023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总量第三、经济总量第五的省份,在全国新型城镇化“一盘棋”中具有重要意义。河南新型城镇化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四个典型特征:一是作为人口大省,处于人口增长出现拐点、人口年龄结构分化与人口流动加速,人口总量红利向人口结构红利转化阶段;二是作为经济大省,处于工业现代化和人口城镇化相互耦合的新旧动能转化阶段;三是作为中原城市群主体,正处于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等多级载体关系协同阶段;四是作为农业大省,处于城乡关系重构,城乡加速融合的关键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研究思路

针对河南人口大省和所处的城镇化阶段特征、核心瓶颈,响应新形势新要求,聚焦“以人为核心”,重点关注四个议题:一是关注人群主体,如何顺应人口结构变化,响应多元人群差异化需求?二是关注发展动能,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就业促进与人力资本的协同?三是关注空间载体,如何优化城镇体系,发挥各级载体对人口城镇化支撑作用?四是关注城乡关系,如何完善适应城乡人口高流动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配套?从四个视角切入,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人口、产业、城镇、配套政策等耦合协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研究聚焦的四个重点议题

主要内容与技术创新

1

人群结构VS人力发展:面向多元人群的需求升级响应,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研判人群结构的变化趋势,预测四类关键人群规模。基于全国、全省人口总量、城镇化率、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变化趋势,研判至2035年河南省新增城镇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口、0-14岁少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类人群规模预测

研判四类人群需求痛点,针对性提出对策满足差异化需求。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业不稳定、住房保障不到位两大制约,提出以实现就业、住房、教育三大公平权为抓手,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针对老年公共服务存在较大短板、城市环境对儿童成长包容性、健康性不足、中等收入群体人力资本结构亟待提升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

以“服务人、激发人”为导向,提出“五大城市”建设,服务人的现代化发展。以安全韧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为先导,保障城市生态与社会的安全与健康;分重点推动宜居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与特色。

2

人口就业vs产业发展:平衡供需匹配,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岗位和人力资源的协同

以就业导向为视角,统筹产业发展与就业带动关系,优化城镇化动能体系。分析现有主要产业的产值带动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计算就业偏离度,识别带动经济增长又吸纳就业的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提出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装备、材料、电子、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产业,推动产业链集聚扩大就业容量。同时支持就业带动性强的服务业及食品加工等特色轻工业发展,稳住吸纳就业的“压舱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就业偏离度计算与城镇化动能体系优化思路

加强人才战略和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研究,促进高质量就业。分类施策集聚培养人才,通过重点项目、创新创业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留住青年人才。

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产业适配性关系入手,提出产教融合提升策略。聚焦高校已有优势学科领域,积极探索学院、书院、特色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对接产业的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激发企业产教融合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长效协同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教融合提升策略

3

人口流动VS空间载体: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及发展阶段的空间组织响应

基于未来人口流动趋势研判,聚焦优势地区重构省域空间格局。通过百度迁徙数据以及手机信令大数据,分析人口外部流动和内部流动情况,研判未来人口流动趋势,识别具有相对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优势地区和城镇功能节点;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分析不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空间联系强度,识别重要跨界协作地区和轴线;结合“双评价”,以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等空间约束性分析最终确定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并提出分阶段、分重点的推进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阶段、分重点的省域空间结构推进策略

强化县域在城镇化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分区分类差异化施策。从人口城镇化水平、设施配置水平、产业发展特点等角度分析河南县域城镇化的差异化阶段与特征。针对县域城镇化类型多样化等特点进行分类引导特点进行分类引导。引导郑州都市圈县城提升资源获取能力。积极培育郑州都市圈外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县域特色经济及农村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发挥示范作用,支持兰考等县城先行先试,打造“三起来”示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县城分区分类差异化施策思路

4

人口分布VS要素匹配: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响应

构建多匹配模型进行人口分布的精细化预测,为各类要素配置提供依据。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为前提,遵循“人-资源环境-产业-城市-乡村-土地”相匹配的基本路径,底线约束与动力因素相结合,构建多要素匹配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模型,覆盖全省所有县级单元。研判自然地理格局到三大主体功能格局的人口比例、从等级协同到区域协同的城镇规模比例以及城乡双栖人口规模,为土地、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精细化配置提供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化“人-地-钱”挂钩机制研究,破除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针对土地要素政策创新,构建“激活存量-有序流转-多元赋权-试点先行”的宅基地利用政策建议,深入挖掘激活乡村土地要素价值。针对资本要素政策创新,分析资本下乡现实困境,提出建立起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更好地为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搭桥铺路。针对人才下乡的政策创新,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股份转让、赋予“新村民”资格及相应权能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实践及效果

研究实践及效果显著。一是有效支撑了《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出台,并形成了“1研究报告+1规划文本+8大专题”的成果体系。二是支撑了《2022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制定,推动了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三是推动了重大战略的衔接落实,研究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和三十五项工程支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实施“八大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实施中。

项目参与部所

总体分院三所(主导)、河南分院、总体分院五所

项目工作成员

主管院长:郑筱津 副院长、西北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主管院总工:

汪 淳 院副总规划师、总体分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倪凯旋 院副总规划师、河南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江艺东、宋天颖

团队成员:郭亚宣、龙茂乾、袁鹏奇、佟鹏、许莎莎、杨帆、杨星斗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郑东新区官网

供稿|清华同衡 总体发展研究和规划分院 总体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