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同仁医院青年医生王辉因突发心脏骤停在家中不幸离世,年仅32岁,抢救未能挽回其生命。

2020年,年仅36岁的艺人黄鸿升意外去世,消息令人震惊。经调查,其死因是主动脉剥离导致血管堵塞,最终引发猝死。

2023年,马来西亚知名女歌手、前M-Girls组合成员庄群施(Queenzy)在拍戏现场突然猝死,享年仅37岁。

这些看似罕见的猝死事件,实际上却在我们身边频频上演。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案例高达50多万起,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猝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87.7%的致命案例都发生在医院之外,这主要是因为猝死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分钟,在院外很难及时施救。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年轻人猝死现象的频发呢?

用生命总结出来的规律,易猝死的人有5个共同点!

2020年4月,《中国急救医学》期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深入剖析5516例猝死者的尸解数据,发现了猝死里藏着5大规律:

1. 一半多猝死者“太激动”和“太劳累”

研究结果显示,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情绪激动(占比26%)、劳累(占比25%)以及血容量改变(占比8.95%),而饮酒、过饱和轻微损伤等因素也不容忽视,它们也是导致猝死的诱因之一。

2. 心源性猝死是首要原因

心源性猝死是猝死发生的首要原因,占比高达57.76%,紧随其后的是肺源性猝死,占比为21.63%,而脑源性猝死则位列第三,占比为9.21%。

3.发生猝死前,往往伴有以下的症状体征

在猝死案例中,那些出现症状体征的人群,其最为常见的表现为突然发作,占比达到20.10%,其次是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生,占比16.71%。其他相对常见的症状包括呕吐(7.49%)、呼吸困难、胸闷出汗、头晕、胸痛、腹痛、抽搐、头痛、心悸、咳嗽以及意识障碍等。

4. 猝死的患者中,患有慢性疾病

在有既往病史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达到了37.95%,紧随其后的是心脏病,占30.02%,以及糖尿病,占23.79%。而发育不良、高血脂、肿瘤、感染以及甲亢等疾病的患病率则相对较低,位列其后。

5. 30岁~63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

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为30至63岁的中年人。

在这一阶段,中年人面临着疾病形成的高风险。同时,由于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沉重,生活压力巨大,经常熬夜加班,饮食缺乏规律,以及吸烟和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都极易诱发“三高”问题,进而引发以冠心病为典型的心源性猝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警告信号要留心

北京世纪坛医院银鹏飞医生在2013年发表的《心脏猝死也有交通灯》一文中指出,心脏在猝死发生前会向人体发出警示信号,这好比是交通灯中的红灯,提醒我们猝死前的征兆。当心肌梗死即将发生时,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或心前区不适,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异常先兆体现:

首先,患者可能会感到短暂的心绞痛,或是在吞咽时感到困难,有些人甚至会出现持续3到5分钟的胸闷现象。

其次,胸部可能会有闷痛感、压迫感,伴随心慌、身体乏力和头晕等不适的症状。

再者,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低血压,并同时伴有出冷汗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进行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饱食后出现,但在平静休息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常常能够得到缓解。

除此之外,有少数人在心肌梗死发生前还可能会经历不明原因的左胳膊疼痛、嗓子痛或牙痛。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长短并不固定,有的人可能只会持续几分钟,而有的人则可能会持续半小时,但总的来说,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都不会太长。因此,一旦出现胸部不适、隐痛或是感到疲劳时,就应该要格外警惕了。

一旦遇到猝死情形,怎么急救?

首先,对于平时有胸闷、胸痛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建议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在遭遇心脏骤停、晕厥或濒临猝死的紧急情况时,应迅速把握“黄金救援4分钟”原则。一旦发现有人失去意识,且无呼吸和心跳,即可判定为临床死亡状态,此刻必须立即进行急救。

标准的急救措施为心肺复苏法,它结合了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在进行胸外按压时,需将两手掌根上下重叠,手指翘起脱离胸部,利用上半身重量及肩臂肌肉力量,以掌根为支点垂直向下施力按压。此过程中,肘部需保持伸直,按压频率控制在100-120次/分钟,深度达到5-6厘米。

在实施人工呼吸时,应一手抬起患者后颈部或托住下颌,另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其头部后仰,以确保呼吸道畅通,随后进行口对口呼吸。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需协同进行,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儿童为15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这样的组合称为一组。每完成5组操作即为一个循环,如此循环进行,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场接手。

当然,要想真正远离猝死风险,最根本的还是在于维护心脏健康,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