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楼吴医师视病患似亲人,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对病人总是友好热情、积极与病患沟通,仔细检查……”
“其次:护士陈艳、朱晓怡、张诗清、余雅婷对病患也十分友好、关心,工作认真,做的很到位,技术熟练。”
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出自海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医护人员收到的一封手写感谢信,尽管篇幅不长,但只言片语间满溢着感激之情,患者在信中讲述自己在医院受到专业的治疗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谢医护人员如亲人般的陪伴。一字一句承载着双向奔赴的浓浓医患情。
“刚来医院觉得这边环境不错,医护人员态度也很好,每天都会来跟我聊天,还会详细地把病理原因和用药方案告诉我,我就觉得特别放心。”写感谢信的是79岁的董大伯,疾病晚期确诊后依靠药物支持治疗,曾在嘉兴、上海等地积极求医,5月8日从杭州医院转入区街社区卫生院,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逐步稳定了状态。
“原先患者出院以后常感觉没有食欲,人体很虚弱,再加上觉得没有安全感,不敢一个人待着。”老人感谢信中提到的吴医师就是卫生院住院部的医生吴诗雨,她告诉记者,这次是老人第三次来区街卫生院住院了,老人总觉得挂上盐水心里才感到踏实。
社区卫生院对每一位就诊的慢性病患者都实行定期随访,以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对患者病情做出密切指导,许多患者习惯了医生对自己日常生活的介入,一有不舒服就会选择电话联系医生。即便前两次出院后在家休养,董大伯仍与吴诗雨保持着联络,医生的电话也就经常排在了老人手机通话记录的第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的陪伴是照顾患者情绪的一剂良药。住院期间,吴诗雨开启了每天“话疗式”查房,来感知老人心理变化,从专业角度帮他分析病情,慢慢开导并安慰,使其情绪稳定。
有一次老人家属拿了苹果要喂给老人吃,正巧被前来查房的吴诗雨拦了下来,还假装“批评”了老人。“家属可能觉得苹果是很有营养的水果,但是患者有肝硬化,并不适合吃粗纤维食物。”吴诗雨解释说,医生除了治疗病人,还要对饮食起居进行管理。
“董大伯,最近有没有觉得头晕?如果要理发不能一个人去,要找儿子陪您一起;董大伯,您今晚吃什么?可不能吃带渣的食物,榨菜也不行,一定要听话哦……”吴诗雨询问老人食宿情况、提供营养的支持、陪伴老人追忆往昔,这些点滴的细节深深感动着患者,由此在信中提及“吴医师真正做到了解病情、掌握病状,把控治疗方案,力求精准用药”。
每当老人出现头晕、腹泻、肩膀痛等症状时,吴诗雨都会将病理病因娓娓道来,告诉老人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恰恰是老人在大医院没法感受到的温暖。
“患者的认可和赞许,我觉得过誉了。”吴诗雨谦虚地表示,每个医生对病人都会耐心开导,只是老爷子在上级医院就医时,可能那边的医生门诊量比较大,确实比较忙,缺乏与患者一对一交流的时间,而基层医院能对患者的诉求作出详细解释,言语的帮助会更大些。

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新莓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