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钧是1927年跟随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元勋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陈伯钧矢志不移紧跟毛主席的革命步伐,与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陈伯钧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人才和军事教育家,这个传奇式的跨越彰显了陈伯钧出生入死的拼搏之志,同时也包含着毛主席耳提面命的教诲之情。

几十年的硝烟烽火,锻铸了陈伯钧和毛主席的深情厚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伯钧

陈伯钧毅然决然地跟随毛主席

陈伯钧1910年11月26日出生在四川省达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1923年考入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不过却因为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始学籍。

1927年1月陈伯钧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一大队,不久后发生了著名的“四一二”政变,蒋介石背叛革命。

陈伯钧得知这件事后很是迷茫和痛苦,但他很快就认识到:想要打倒强权,建立平等政权,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个信念也是陈伯钧之后加入共产党的重要原因。

同年5月国民党右派师长夏斗寅叛变,陈伯钧和同校同学在叶挺的指挥下,向叛军发起进攻,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他也因为其骁勇善战而加入中国共产党。

8月初,陈伯钧跟随教导团准备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军,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教导团途中被张发奎缴械扣押。陈伯钧逃出后加入第二十军独立团担任团部副官,主要负责训练刚加入部队的新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青年时期

8月中旬,陈伯钧跟随独立团来到铜鼓,准备参加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

其实早在之前,陈伯钧就听过毛主席的名字,当时的陈伯钧还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读书,而国共正处于合作时期,一些共产党员经常来到学校进行演讲,毛主席正是其中一个。

毛主席演讲的时候并不认识台下这位听讲的学生,但陈伯钧从见到毛主席的第一天起,就深深地被他的学识渊博、动人演讲和平易近人的风度所感染。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前夕,陈伯钧在铜鼓再次见到中央派来领导秋收起义的毛主席。9月10日晚饭前,毛主席和参加秋收起义的干部们见面,讲述了当前的局势和接下来的计划。

吃完饭后,陈伯钧很想见一见自己的“偶像”毛主席,想请对方在自己负责的新兵训练工作上指教一番。陈伯钧走到毛主席的门前,轻轻地敲了敲房门,只听门内传出一声“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毛主席看见一位十分年轻的同志朝自己走来,他亲切的将对方招呼到自己的身边,两人一见如故,并没有刚见面时的生疏感。

大家应该都知道,毛主席和年轻人聊天的时候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家乡和经历。陈伯钧一一回答,毛主席听后高兴地说:“很好!上过黄埔军校,还入了党,组织上很需要你这样的干部!”

陈伯钧向毛主席诉说了自己训练新兵时的想法和做法,毛主席一边听一边点头,还会时不时的提出一些意见,最后鼓励陈伯钧要好好工作,不要辜负组织对他的信任。

陈伯钧一口四川口音和诙谐的谈吐,也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陈伯钧来到井冈山,担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3营6连1排的排长,留在毛主席的身边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最右)和陈伯钧(中间)

9月12日,陈伯钧跟随第三团向浏阳白沙镇前进,由于路程遥远,大家日赶夜也赶,导致身体本就不算太好的毛主席十分虚弱。陈伯钧和其他同志商量后决定做一个简易担架,他们抬着毛主席走。

毛主席为了不耽误队伍的进程,只好坐在上面,他还十分幽默的对陈伯钧说:“麻烦你当一次轿夫了。”

在攻打白沙镇的时候,陈伯钧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很快就将敌人全部击杀,然而还没等他们高兴一会,他们就在攻打浏阳东门市的时候遭遇了困难。

敌人的火力太过强大,陈伯钧等人并不是他们的对手,不仅第三团遭受了敌人强烈的战火,连其他团的战士也不例外,战士们无奈只好暂时撤退到文家市。

毛主席知道此时战士们的士气大减,他将战士们叫过来对他们说:“同志们,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家千万不要气馁,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积累经验,获得下次的胜利!”

陈伯钧在这种关键时刻没有动摇,而是继续坚持跟随毛主席南下。陈伯钧将毛主席当成自己的老师,在政治、军事、思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伯钧

生死与共的井冈情结

10月3日,陈伯钧跟随毛主席前往井冈山下的古城,参加了前委扩大会议,决定与井冈山上的袁文才等联络,为革命队伍寻找立足之地。毛主席派陈伯钧和游学程等人上井冈山,到袁文才部担任连长和排长。

在几人临走前,毛主席语重心长的对他们说:“去了人家的地界,你们要虚心请教,不要张扬自己的个性,要好好听袁营长的话,最重要的是你们要搞好关系,多多观察当地情况,传播革命种子,知道吗?”

陈伯钧等人点点头,表示一定会听袁文才的命令,随后他们来到井冈山后,集中在步云山进行军事训练。不久后毛主席也来到井冈山,不过因为当时毛主席的脚伤并未痊愈,所以在茅坪养伤。

在井冈山上,毛主席和陈伯钧进行了多次交谈,还抽空到训练场检查战士们训练得怎么样。在战士们休息的时候,毛主席还会和大家开玩笑:“《封神榜》上有个人物叫土行孙,还有个哪吒,他们不仅可以腾云驾雾,还能入地土遁,为什么你们没有那样的本事呢!”

陈伯钧毕竟跟随毛主席这么多年,毛主席是什么意思他十分清楚,陈伯钧猛抓“能走能打”的训练,使得部队很快走上正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宛段先

1927年11月中旬,毛主席委托团长陈浩、第一营党代表宛段先率领第一营攻打茶陵。12月下旬,毛主席的脚伤有所好转,他决定下山到茶陵,和工农革命军主力一起大战革命势力。

由于当时形势还是比较紧张的,所以陈伯钧带领袁文才部一个班的兵力护送毛主席下山,与之同行的还有毛主席的弟弟毛泽覃等人。

经过一天的急行军,毛主席等人在距离茶陵几公里的小村庄休息,就在这个时候一阵阵枪声传了过来,原来是国民党正在围攻茶陵。由于我党人数太少,他们只有轮流放哨,以此保证安全。

毛主席和陈伯钧一起担任下半夜到第二天天亮的警戒,半夜的时候茶陵方向的枪声越来越小,从茶陵撤出的红军部队没有向最近的井冈山附近靠近,反而往南向水口方向撤离。

毛主席感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决定立刻向南追赶红军部队,后来证明毛主席的猜想果然没错,红军向南撤离是因为团长陈浩叛变。

毛主席在追赶红军部队的路上问陈伯钧:“如果敌人从后方追上来怎么办?”陈伯钧没有思考,立刻回答道:“我和警卫员在后面打掩护,你和其他同志只管往前走!”

毛主席、陈伯钧等人终于在六点左右的时候赶到水口,追上大部分,随后召开干部会议,将陈浩等人撤职,押回井冈山接受审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伯钧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交给陈伯钧一个任务,让他连夜抄小道往龙市给县委送一封信,做好迎接大部队的准备。陈伯钧接到任务后不敢耽误,以最快的速度将这封信送给县委,他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

短短几天生死与共的危险考验,毛主席对陈伯钧的信任也越来越多。当工农革命军教导队成立的时候,毛主席特意将陈伯钧封为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

毛主席一有时间就会来到教导队上课,还会听陈伯钧的工作汇报,从而进行指导。当时的陈伯钧只有17岁,年纪还很小,但他在毛主席的影响和井冈山艰苦的战斗环境中逐渐成长。

但陈伯钧毕竟年纪还小,还很年轻,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如果没有毛主席出面保护的话,他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一个问题。

枪下留人生死情

1928年陈伯钧在一次战争中缴获了一支手枪,这支手枪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在当时可是非常珍贵的。

教导队长吕赤看到枪上有许多锈斑,也因为锈斑而拉不动枪栓,他便开玩笑地说:“这算什么枪,连枪栓都拉不动,扔了算了!”

陈伯钧不舍得扔,他把手枪零部件拆开,找来煤油反复擦拭,终于将枪收拾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伯钧

某天吕赤带队外出打土豪归来,刚迈进院子,陈伯钧就大声地对他说:“快看,我把这支枪修好了,这可不是‘半斤铁’了!”

陈伯钧想在吕赤面前显摆一下,没想到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意外。只见陈伯钧拉动枪栓,枪栓带动撞针,发射出一颗尚未退出的子弹。这颗子弹直冲冲地向着吕赤射去,下一秒吕赤倒地。

陈伯钧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幕有些不敢相信,他愣愣地看着手中的枪,看着面前倒在地上的战友,他连忙跑到吕赤的身边,不停地呼喊吕赤的名字,但非常可惜的是吕赤再也不能回应他了。

此时吕赤的呼吸已经停止,心跳也渐渐弱了下去,陈伯钧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他最担忧的不是组织上对自己的处置,而是面前没了呼吸的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伯钧(左三)

陈伯钧和吕赤都是四川人,他们两个算得上是老乡,再加上同为黄埔军校的学生,又一起上过井冈山,住过同一间宿舍,两人的感觉是非常好的。

如今亲密的战友竟然死在自己的“枪下”,这让陈伯钧如何接受?随后陈伯钧被关了禁闭,等待上级商量最终的处理结果。

同为黄埔军校的好友,当时是一师二团参谋长的徐彦怕陈伯钧想不开,便来到禁闭室陪他住了两个晚上,期间徐彦劝陈伯钧想开一点,毛主席对这件事一定会公正处理的。

吕赤也曾跟随毛主席一起上过井冈山,对于吕赤的死,毛主席有伤心,有难过,也有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令彬

当毛主席得知吕赤真正死因后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找来士兵委员会的主任张令彬,用商量的语气说:“你们吕队长被陈伯钧误杀了,你看不杀陈伯钧可好?”

张令彬有些疑惑,他不知道毛主席为什么会这么说,他回答:“现在很多人都要求处死他。”

毛主席叹了口气说:“我知道,但如今已经死了一个黄埔生,如果再死一个的话,就接连失去两个军事指挥员。”

毛主席说到这里再次叹了一口气,随后说:“我们都知道陈伯钧不是故意杀人的,他也是误杀,我看还是不杀陈伯钧比较好,你回去做做工作,和其他战士解释一下。”

张令彬点点头,表示知道了,随后回到教导队向学员们转述了毛主席所说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也许是毛主席怕张令彬解释得不够清楚,他又召集部队,向大家说:

“吕赤是个好同志,但陈伯钧同志也不是坏人,当时他只是和吕赤同志开了个玩笑,没想到却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他们一个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一个是从黄埔武汉分校出来的,他们在军事上都很有天赋,这样的同志我们不能丢失,我们能不能只追悼一个人呢?大家看这样可以吗?”

战士们纷纷觉得毛主席说得很有道理,情绪也逐渐缓和,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陈伯钧可以不杀,但必须让他受到相应的惩罚!”毛主席一脸严肃地说:“他当然会受到惩罚,吕赤同志的工作由陈伯钧一人加倍完成,另外再打他100板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一百大板在当时可是一个不轻的惩罚,战士们也都接受这个惩罚。毛主席见没有人反对,便让警卫员去找一个竹板子,在众人的视线中对陈伯钧实施了惩罚。

陈伯钧接受处罚的时候一声不吭,处罚完毕后陈伯钧被调离教导队,职位也降成副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在红军初创的艰苦卓绝时期,毛主席以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大局为重,从红军极度缺乏军事指挥人才的实际出发,把革命法度的严肃性和人道主义的灵活性巧妙结合起来,成功地说服大家从枪下救出了一个有过失的好同志。

陈伯钧日后成长为解放军高级将领、得以在毛主席统帅下续写自己投身中国革命辉煌一生的史实证明,毛主席当时枪下留人是完全正确的。

陈伯钧反对毛主席和江青结婚

毛主席与陈伯钧在数十年师生、将帅、生死情之外,还有一层更为弥足珍贵的诤友情,为一般人所不知。

陈伯钧虽然读过很多书,但他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容易冲动,且心直口快、疾恶如仇,不过这也很符合四川人的特点。在延安的时候,曾有一件事闹得陈伯钧自嘲为“高山倒马桶———臭名远扬”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伯钧

1937年10月,当时天气已经很寒冷了,但部队保暖的衣服还没有得到解决,陈伯钧心急如焚。

10月17日,一位司机和旅部的袁会计发生了争吵,原来这名司机并不愿意搭载袁会计去解决战士们冬衣的问题,态度十分恶劣。

陈伯钧劝司机不要再吵了,解决战士们的冬装问题才是关键,然而司机却不依不饶,陈伯钧忍无可忍,一气之下打了司机一巴掌。

其实陈伯钧打完人就后悔了,还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自己太冲动了,不过司机的做法太令人气愤。

陈伯钧打人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22日毛主席在延安召见陈伯钧,就打人的事情对陈伯钧作出了严肃的批评。

毛主席对陈伯钧说:“不管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打人就是不对,你不知道你的身份吗?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惹人关注!”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指出根源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太差,由于一切问题尚未完全提到原则性来看,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对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未确实了解并统一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伯钧

毛主席和陈伯钧谈完话后,让他去思过几天,随后再谈。对于毛主席的批评,陈伯钧毫无怨言,并表示都会接受。

在延安工作的这几年,毛主席和陈伯钧见面的次数是比较多的,时常有书信往来。

陈伯钧给毛主席写信除了讨论工作、互相问候外,更多的是寻求思想和工作上的帮助和指导。

1937年9月,陈伯钧的二哥陈笃斋从四川来到延安看望陈伯钧,毛主席得知这件事后亲自设宴招待陈笃斋,两人从古谈到今,临别时毛主席还送给陈笃斋300元旅费。

由于陈笃斋当时在国民党川军中任职,所以在他临走的时候,毛主席希望他回去后利用社会关系,多做一些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并说明现在抗日才是关键,国共两党必须抛下之前的恩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江青

1938年的时候,延安四处流传着一个消息,那就是毛主席和一位名叫“江青”的演员谈恋爱了,甚至有结婚的打算。

这个消息一被传出,就引起了中央和其他各个地方的注意,大多数人并不支持毛主席和江青结婚。

当时正在抗大的陈伯钧也听到了这个传闻,陈伯钧并不相信这个事情。谁曾想第二天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的校长也来和陈伯钧说这件事,如果这件事是真的话,他们当然持有反对意见,但现在他们还不知道这是真是假。

为了验证毛主席和江青谈恋爱的事情究竟是真是假,陈伯钧特意给毛主席写去一封信:

“亲爱的毛泽东同志,我近日听闻您和演员江青谈恋爱的消息……”

随后将自己的看法和人们议论的话语写在心中,他恳请毛主席慎重考虑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江青·

陈伯钧写完这封信后找了几位老同志,想请他们和自己联名书写这封信,不过令陈伯钧意外的是,那些老同志都不愿意。陈伯钧心想:你们不愿意,那我自己写。

于是这封反对毛主席和江青结婚的信,以陈伯钧个人名义寄了出去。

几天后抗大副校长罗瑞卿亲自送来一封信,是毛主席给陈伯钧的回信。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亲爱的伯钧同志,谢谢对我私人生活的关心,天塌不下来……”

陈伯钧有写日记的习惯,当天陈伯钧的日记是这样写的:“我写信时有些直率和莽撞,以后应该更加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陈伯钧

建国后,陈伯钧协助刘伯承组建南京军事学院,担任训练部副部长等职位。1952年春天,毛主席来到南京视察,陈伯钧和钟期光代表还在病重的刘伯承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毛主席听完他们汇报的工作后,说:“延安有个清凉山,南京有个紫金山。”毛主席这句话令陈伯钧想起他和主席当年立下的誓言:“死在延安,埋在清凉山。”

1955年陈伯钧担任军事学院副院长,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月11日毛主席再次视察南京军事学院,陈伯钧、刘伯承等人陪同汇报工作,毛主席对几人的工作表示肯定和鼓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伯钧(左四)在天安门

1967年4月,陈伯钧突然接到通知,对方让他准备准备,五一前往北京参加劳动节观礼。陈伯钧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因为他可以和毛主席见面了,令陈伯钧没想到的是,这竟是他和毛主席最后一次见面。

那天陈伯钧早早地就来到天安门城楼上,不久后毛主席也来到了,和城口上的众人一一握手,当他看到陈伯钧的时候,亲切的问他:“伯钧啊,听说你生病了,身体还好吗?”

陈伯钧先是敬了一个礼,随后回答:“谢谢主席的关心,我的身体已经好多了。”

陈伯钧和毛主席的对话虽然只有一句,但在那个特殊时期却是非常难得的。

1974年2月6日,陈伯钧因病去世,享年64岁。当时邓小平受毛主席所托,和徐向前、聂荣臻等人参加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

倥偬戎马,时世更迭,陈伯钧与毛主席的将帅深情,永远铭刻在血铸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