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昭化,群山巍峨,满目青翠,处处皆景。

昭化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市中南部,历史文化悠久,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辖区面积1440平方千米,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24万亩,活立木蓄积83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6.2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以上;先后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面落实林长制以来,锐意进取、思变求新的昭化人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用生态的办法保护治理生态,致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全面建立林长制+“保护、修复、发展”体系,逐步形成“管理链、生态链、产业链”一体化推进的新格局,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守护昭化绿水青山。

赋能林长制+“保护”

资源管理从“单兵作战”到“协作联动”实现升级

晨曦微露,昭化区大朝驿村的护林员郭元敬在山林间转悠,开启了一天的护林工作。

郭元敬介绍,最近两年,随着蜀道徒步游逐渐火热,来大蜀道(昭化段)的游客成倍增加,“我们每天都要开展巡山护林的工作,有时候还要给游客讲讲蜀道的故事。”

近年来,昭化区坚持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变单一林业部门管理为属地政府、相关部门联动保护,使嘉陵江上游林业生态屏障更加稳固。

在此期间,昭化区印发了《全面落实林长制实施方案》,到2035年基本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挂帅”任林长,设立区级林长2名、副林长14名,将12个镇划为14个区级副林长责任片区,确定32个区级部门作为责任单位。把全区124万亩林地划分为1214个网格,每个网格的林地落实1名监管员、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巡山护林,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古树名木保护和森林防火工作。

同时,昭化区出台了《部门协作制度》,明确32个责任单位职责,加强部门联动,统筹各方力量,有力有序推动林长制各项工作。全面推行“项目林长”“三单一函”“林长+法院院长+检察长+警长”等机制,区级以上6个重点建设项目设立项目林长、副林长5名,将28项重点工作纳入林长巡林重点任务清单推进,昭化首个生态修复公益林基地揭牌,12个镇级林长制办公室(挂林业站牌子)实体化运行,党政同责、属地管理、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此外,昭化区还积极开展打击毁林专项行动,2023年销号2013-2021年森林督查案件126起,2022年移交森林督查案件95个率先在全市查处入库“双清零”,完成近2年来国家森林督察图斑核查1000余个,案件查处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跨区域协作全力推动生态安全守护行动,重点打好以森林防灭火和松材线虫病为主的生态安全阻击战,实现近5年来森林火灾“零发生”和无重特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赋能林长制+“修复”

国土绿化从“单一造林”到“综合治理”实现提升

挥锹铲土、扶苗浇水……近日,走进蜀道翠云廊昭化段(凉亭子),来自昭化区的60余名干部职工和群众代表三五成组,分工协作、默契十足,不一会儿,一棵棵柏木幼苗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林草兴则生态兴。近年来,昭化区统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变单一荒山造林为森林质量提升和城乡绿化、美化、亮化综合治理,共同绘就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新画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十九条措施》第3号林长令,全方位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积极推行“林长”变“树长”古树保护责任体系,累计完成濒危、衰弱古树及后备资源抢救复壮400余株,建成以古柿子树、古红豆树等为主的古树公园8个。448名区、镇、村三级树长和349名护林员形成安全稳定的四级防护,成为古树的“私人管家”,用心用情守护1106株古树成为各级树长的职责使命。

在此期间,昭化区还稳妥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全区实施以森林抚育为主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7.5万亩,9.3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加强国土绿化精准化管理水平,累计完成落地上图营造林面积4.08万亩,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和部门绿化,创新开展“互联网+”“新绿伴古道、翠柏继苍烟”义务植树,新建义务植树基地30个,年均义务植树达50余万株,尽责率100%。

同时,昭化区还持续推进嘉陵江流域沿岸彩叶林带建设,打造七彩栖凤峡、康养药博园、醉美湿地柏林沟增彩添香示范点3个,巩固提升药博大道、翠竹长廊、昭大线增彩添香廊道30公里;建成林产业3A级景区2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四星级森林人家4家,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林旅价值转换1.6亿元。

赋能林长制+“发展”

森林粮库从“单一产业”到“多元经营”实现转变

“今年的淫羊藿大获丰收。”走进射箭镇五房村,当地村民正忙碌地采摘淫羊藿,种植大户郭绍林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但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昭化区统筹做好“林长+产业”文章,变单一种植核桃为多元发展林药、林菌、林粮、林禽、林旅等产业,高质量推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

依托昭化区丰富的森林资源,该区在柏树林下种植淫羊藿、虎杖等,建成以射箭药博园为核心的森林药材库0.9万亩。探索在公益林下种植茯苓,建成昭化茯苓产业园0.3万亩,既降低了森林火灾隐患,又提高了林分质量;采取“种一休三”的轮作方式,示范带动全区年均发展中药材6.4万亩,产量长期保持在2.35万吨以上,中药材产值达3.5亿元。

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昭化区引进浙江信德农牧在红岩等镇开展森林养殖,采取“林禽+林菌+林药”“鸡吃虫、虫吃粪、粪种菌”的生态绿色循环发展方式开展林下(间)土鸡特色养殖16万羽,日产鸡蛋12万枚,销往香港、杭州等一线城市,实现产值4000万元。全区发展森林养殖土鸡400万羽、蜜蜂1.6万箱,产值达2.72亿元。

昭化区还建成以方竹、楠竹等笋用竹为主的省级“翠竹长廊”30公里;以采伐剩余物为基质,发展香菇、灵芝等森林蔬菜,建成王家镇食用菌产业园300亩;加快培育四川俊业、四川瞻凤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食用竹笋、鲜食香菇、灵芝初深加工。全区发展森林蔬菜产量1.7万吨,产值8000万元。

同时,昭化区采取“高接换优”“疏密改造”等主要措施实施核桃丰产管护5.4万亩;在核桃产业园创新推广“核桃+大豆+夏枯草”林下套种轮作面积1.6万亩,实现林产业多次增值、多重收益。全区实现木本油料产量2.6万吨,产值2.7亿元。

此外,昭化区还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研学教育等特色项目,推动园区变景区、产业变景点。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164.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15亿元。(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