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在印军普遍装备的都是二战时的恩菲尔德7.7毫米手动步枪和布伦式轻机枪时,面对着无论是火力.精确性还是杀伤力都占优势的56式系列武器和过硬的步兵技能,常常不需要炮兵支援的情况下,把人数占优的大胡子们打得灰头土脸,吃尽苦头,因此他们对这些武器也经过一番研究,并写成内部资料,以寻找对抗之策。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为信,仅供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初期基本装备的是二战时七拼八凑来的老旧武器,1951年开始解决外购与自力生产的问题,根据苏联的建议,对遗留下来的兵器工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制定了第一批制式化武器的研制,双方签订生产技术资料援助协定,该协定所包含的均为152毫米口径以下的陆军通用武器,但苏联对于更多先进的技术都未同意。当时确定的18种制式武器,包括枪械6种、迫击炮3种、野战火炮3种、高射炮3种、无后座力炮2种、火箭筒1种,而其中仿造苏联型号的多达15种,自行研发的则只占3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之前,已经自行仿造俗称的波波沙(PPS-43)的54式冲锋枪,在1962年战争中,中国军队主要使用以56式系列的步兵武器,除了56式冲锋枪外,还有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轻机枪,以及56式高射机枪,它们分别仿自苏联AK47自动步枪,SKS半自动卡宾枪、RPD-44班用轻机枪,以及ZPU-4型四联装高射机枪。AK47俄语发音为「阿卡」;SKS半自动则应称厂斯卡斯,RPD班用机枪则应称作阿鲁坡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仿造的AK47称为56式冲锋枪(简称56冲)它从1956年被定型量产后服役了超过半个世纪以上,中国所制定的第一批制式化枪械中就包括了54式与56式冲锋枪、54式手枪和57式信号枪4种武器。其中56冲由于在中远距离上即能压制火力又能瞄准射击,所以就像二战美军的汤姆森冲锋枪一样由步兵班的正副班长配备,中国军队步兵班主要使用新换装不久的56式半自动步枪,此枪动作可靠,轻便灵活,400米内精度良好,而且节省子弹。主要是在中远距离上进行精准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56冲在步兵班中最初的战斗任务是近距离火力压制。但后来他们在经历了对印度的战斗后,在遭到伏击时,冲锋枪手常常要担负压制火力,掩护重火器及展开,作用非常关键,同时伤亡也很大。其战术思想发生了转变,步兵班配备的轻武器强调的是在近距离快速射击以进行冲锋突击。因此在对印度作战后,56式冲锋枪在步兵部队中的装备数量开始增加,由于印军士兵害怕近战,所以冲锋枪不多,一般和步枪混编,而印军队使用的恩菲尔德手动步枪射速慢,弹药沉重,实战中印军士兵往往减少携弹量到半小时就打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造俄式兵器时都非常注重尽量改到工时低、成本少,而AK47在最早被改成56冲的时候,最明显的修改就是将其刺刀从可拆卸的匕首式,改换为较易生产的折叠式三棱刺刀,另外还更换护木的材质,由原设计的桦木刚换为东北生产的木料。而另一个完全无法从外观分辨的工艺改良,则是机匣的生产方式,它是仿效苏联对AKM的冲压机匣,既节省材料、又能简化工艺,但全枪寿命因此有所下降,1963年将枪托改成像苏联AKS-47突击步枪般折叠金属枪托,向下折叠后就可大幅减短全枪的长度,所以较适合伞兵、装甲兵和山地丛林战等部队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折叠枪托装在枪上很容易松动,连带造成射击精准度不佳,所以后来又研发了使用向右折叠枪托的56-2式冲锋枪和,枪托由于探用街压钢板框架加装玻璃纤维护板的结构,斜面卡榫定位才使枪托不再松动,因此射击准确度优于56-1式,但仍达不到56式的水准,56式还出口到其他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主要对象包括北越、柬埔寨、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所以56式冲锋枪在全世界的总产量可能已突破2,000万支,是中国有史以来生产和配备数量最多的兵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6年式轻机枪1955年8月苏联提供的产品图、技术资料、工艺规程、工艺装置等技术资料和600套散装零件、356种专用量具,于1956年5月宣告试制完成,命名1956年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定型并进入量产,到1964年结束,56-1式它对前者修改了几个地方:将两脚架缩短,以使得射击时的火线高从33毫米降到30毫米;增大脚架和枪管之间相对转动的角度;为了避免弹链产生碰撞声响,在弹鼓中增加了弹性衬垫,所以单从外观并不容易分辨出来。56式系列轻机枪主要当作步兵班的支持武器,缺点是不能速换枪管,100发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好,在进攻中通常用来封锁地堡枪眼,负责打击800米范围内的目标,虽然其弹头在1500米仍有杀伤力,但是在500公尺以内的效果最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6式提起感觉松垮垮的,好像随时都会有零件松脱,而布伦式轻机枪整体就感觉紧实许多,布伦式轻机枪比56式射击精度好,射程也远,缺点是火力弱和重,一挺布伦式加210发子弹重量大致相当于一挺56式加500发子弹,中国重机枪是仿自苏联郭留诺夫机枪的53式重机枪,是笨重的轮式枪架,重量太大,不利于山地作战,在战争中常常用于支援步兵连作战和阻击印军溃逃,特别是阻击印军溃逃非洲有效,印军装备的维克斯中型机枪和勃郎宁中型机枪由于害怕迫击炮往往不敢开火,大部分集中在营部不给前沿的步兵连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对美作战期间,中国军队深切感受到装甲部队的威胁,起初他们只能靠掳获的美造“巴祖卡”火箭筒应急,1947年,苏联已参考二战中德军的铁拳100型火箭筒研发出RPG-2火箭筒,它不像美式那样将火箭弹装在发射管内,而是在发射管口配用超口径弹的模式,发射筒直径为40毫米、火箭弹直径则为80毫米,可达到100毫米/ 65度的破甲能力,如果发射角度得当和攻击准确,也有可能击毁当时西方阵营的所有主力坦克,1954年,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首次看到RPG-2的性能展示,于是立即就要求后者提供设计图、技术文件和生产资料进行仿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间将苏联原版的铝合金型材切削加工成型的握把改成用压铸成形,以节约材料和加工。之后再进一步将握把改为玻璃纤维再降低成本。最初将它称为40毫米掷弹筒,1955年11月试制完成后,命名为1956年式40毫米火箭筒,简称56式40火,这种火箭筒体积小,重量轻,能跟上步兵及时进行火力支援,100米内可以打中人体大小的目标,击中地堡后往往炸得碎石、残肢、武器满天飞,但后喷火对在复杂地形上使用影响较大,其量产一直持续到1965年,共生产了31536具,印军也大量装备美制M20式88.9mm火箭筒,但基本没有用武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6式75毫米无后座力炮最早是于二战初期由美国海军所发明,苏军则到1930年代才开始研究,二战期间苏军都没有装备无后座力炮,1956年推出的56式75毫米无后座力炮,来源不是苏联而来自美军于1945年服役的M20式75毫米无后座力炮,通过削减身管厚度将战斗全重降至87公斤,由3个人分摊背负行军,它的射程与精准度都远超过巴祖卡火箭筒,但射速较低,一般加强给担任主攻的步兵连打击精心选择的弹药库和指挥等目标,不过高原气候恶劣,命中率大大降低。最后是中国军队由于高原气候,士兵负重有限炮弹,经常用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来消灭地堡,木柄手榴弹性能比较落后,常有被反投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