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阳市乌当区建成市区共建、高校与区级共建、乡级、村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4家,分别是贵州苗医药博物馆、贵州师范学院、偏坡布依族乡、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

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看、听、学、做”的沉浸式方式,以春风化雨、绵绵用力、凝心聚力、持之以恒,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活力乌当绚丽绽放。

循迹溯源,擦亮中医药好名片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贵州素有“中国苗医药之乡”“天然药物宝库”的美誉。

传承中华中医药优秀文化,乌当区立足全省大健康产业引领示范区建设,突出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特色,建立贵州苗医药博物馆。

馆内综合运用浮雕、景墙、实物标本、仿真蜡像、多媒体等多种表现方式,通过了解苗族发展史,溯源苗医药悠久文化,摆置珍贵苗药材标本,展示经典苗药器材工具、苗族服饰、苗族乐器、苗医诊疗、模拟药铺坐诊等,凸显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丰富、方法奇特、疗效突出,展现了先民们的智慧结晶、优秀成果,彰显中医药独特魅力,擦亮了“多彩贵州·神奇苗药”品牌名片,是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一个缩影。

学教融合,展示中华文化好风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依托高校贵州师范学院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发挥学校智力密集、思想创新的专业优势,精心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讲好贵州故事、乌当故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域名片,进一步打造“学、讲、做”为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拓展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形式、扩大教育覆盖面。

同时,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相关的调查和研究。2022至2023贵州师范学院获批民族研究类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市厅级项目27余项,民族研究类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余项,2021至2023年先后发表民族研究类高水平论文59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5余部,10余项研究报告得到省领导肯定性批示,主办或承办民族类省级及以上学术会议2场,2022年至2024年举办民族类校级学术讲座7余场。

文旅赋能,打造乡村振兴好样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偏坡布依族乡、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融合民族风韵,传统和时尚并举,培育餐饮业、民宿产业、文创产业“三业”特色产业,以融合民族风情,传承和创新并举,以强阵地、强队伍、强活动“三强”繁荣文化,不断丰富教育实践基地内涵,传递乡村振兴好声音。

偏坡布依族乡以“1+N”的创新思路打造教育基地,结合原味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将教育基地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建设格局。教育实践基地教育设有培训室、阅览室、宣教室等。以“参观教育基地+网上教学+领导宣讲+测试+N”的方式,通过现场教学、课堂培训教育、图文展示教育看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培训,传播民族团结好故事、好声音,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整合各方资源,打造“3+N”复合型教育基地,即以教育中心、花语手绘墙、连心长廊为核心,辐射带动全乡,打造了一系列传习坊、一批示范户,建设完善了一批联谊活动阵地,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民族节庆、传统节庆、旅发大会等活动,多层面、多领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教育基地内设投影仪、展柜、课桌凳设施,展示少数民族服饰展品、剪纸艺术、纸浆画、竹编工艺、簸箕画等。通过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功能,举办系列宣传展示、主题教育、手工艺品陈列、视频图文讲解等交流活动,凝聚新堡布依族乡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出乡村振兴新路。

教育基地还开设布依山歌传唱、枫香染、党课等课程,接待了来自内蒙古、清镇市等省内外10余家单位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同时举办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村规民约宣传、健康知识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宣传等活动,使之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展示新堡好形象的重要窗口。(乌当区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