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 关注「欧茜医生」了解更多育儿知识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经常听到这些说法:

“做菜从不放味精”

味精、鸡精这些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很多餐馆做菜都放味精调味,好吃是好吃,但对身体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味精、鸡精这两种调味品,抱持着戒备,达成一种共识:

味精、鸡精这种化工合成制品,对身体有害无益,可能导致掉头发、缺锌、癌症、肥胖等健康问题,千万不能吃。

没由来的歧视就这么传开了,至今仍有无数人这样相信着。那么,味精、鸡精真的“食之无益反而有害”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味精、鸡精

真的对人体有害吗

味精是含有谷氨酸的钠盐,学名谷氨酸钠。鸡精则是在谷氨酸钠的基础上加入了食盐、糖、鸡肉粉、辛香料、鸡味香精等成分的复合调味品。

谷氨酸钠是味精、鸡精鲜味的来源。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谷氨酸钠并不是所谓的“化工合成制品”,而是和酱油、蚝油等常用调味品一样,取自天然食材。

最初谷氨酸钠是从海带汤中提取而出,而后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人们学会了用淀粉、糖蜜等做发酵底料,经谷氨酸发酵菌发酵生产大量谷氨酸,最后提取精制成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味精、鸡精大致的生产过程 图源网络

谷氨酸钠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恐怖,它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为谷氨酸和钠盐吸收。

谷氨酸对人体并无毒性,它是一种氨基酸,是人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单位之一,不仅从味精中来,也天然存在于众多天然食物的蛋白质中。身体在代谢吸收这些谷氨酸时,并不会区分它们是来自天然食物还是味精。

而据FDA数据显示,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从食物的蛋白质中摄入约13g的谷氨酸,从添加的味精中摄入的谷氨酸则约仅为0.55g。如果吃味精中的谷氨酸会中毒,那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服毒”,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谷氨酸钠加热至120°C以上生成的焦谷氨酸钠,也并非人们传言中的“致癌物质”,目前并无科学证据表明谷氨酸钠或焦谷氨酸钠可致癌。

不仅是致癌,其他致人脱发、缺锌等之类的传言,基本都没有科学依据。自味精问世百年以来,各国科学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诸多研究,至今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味精对人体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来FDA曾收到多起关于食用含有味精的食品产生不良反应(如头疼、出汗、心悸等)的报告,即“味精症状综合症”。然而研究人员并未发现味精和这些症状之间存在确切联系。许多吃完味精自我感觉不舒服的人,在实验中并未重复表现出不适。除却一小部分人确实对味精有短暂反应,一般人群对味精的敏感性低于1%。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正常摄入味精通常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目前,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食品安全协会(EFSA)等权威机构都认为味精是“公认安全的物质”(GRAS)。

2006年,欧洲食品安全协会为包括味精在内的几种食品添加剂确定了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同时考虑了它们的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AEL)。

(ADI,每日允许摄入量,指人或动物每日摄入某种化学物质终生对健康无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NOAEL,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或检测指标未观察到任何与受试样品有关的毒性作用的最大染毒剂量或浓度。)

味精的ADI为30mg/kg/天,NOAEL为3200mg/kg。以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为例,每天可摄入的味精量为1.5g,不能一次性摄入超过160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鸡精、味精对健康的威胁

在于可能过量摄入钠

相信此处大家有疑问:1.5g好像也不多啊,如果是小孩那就更少吧。既然没有那些传言的害处,为什么还要设这么严格的限制呢?

不要忘了味精、鸡精分解后会生成不少的钠。

众所周知,高钠摄入可能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和胃癌的发病风险,无论小孩还是成人,都应尽量避免摄入高钠食品。孩子每天的钠摄入量不应高于2300mg,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应更低。

盐是我们日常摄入钠的主要来源,奶类、主食、肉、蔬菜、水果、零食、调味品等各种食物中也含有隐藏的钠。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上味精,不加以控制的话很可能会大大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

所以,味精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控制量。如果饭菜里加了味精、鸡精,那么就应该酌情少加甚至不加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这么多是绝对不行的

此外,在做饭的过程中要注意投放的温度(适宜温度为70-80°C),最好在汤菜出锅前放,以免谷氨酸钠过热分解为没有鲜味的焦谷氨酸钠,那味道可就大打折扣了。

无论是味精还是鸡精,都是我们做菜时可能会使用的调味品之一而已,大家不用魔化它。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控制总调味料的用量,少油少盐,避免重口味,这样我们才能吃得更健康,更安心。

end

参考文献:

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952072/
2、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nutrition-and-healthy-eating/expert-answers/monosodium-glutamate/faq-20058196
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medicine-and-dentistry/glutamate-sodium
4、https://www.cas.cn/kxcb/kpwz/201408/t20140827_4193033.shtml
5、黄继红,蔡凤英,关丹,卢涛,杜丽平,侯银臣,廖爱美,魏兆军.中国味精工业100年综述[J].中国调味品,2020,45(03):167-171.
6、王冀宁,曹阳,王雯熠.复合调味料鸡精质量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监管对策研究[J].中国调味品,2021,46(02):170-174.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2022年3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注: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