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位于北欧地区,分别和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总面积约3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0万。芬兰海岸线长约1100公里,并不算短,不过芬兰的出海条件比较恶劣。

芬兰南部濒临芬兰湾和波的尼亚湾,这两大海湾都属于波罗的海,而波罗的海是深入欧洲大陆的内海。芬兰船舶要想进入大洋,需要通过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芬兰原本拥有直接进入北冰洋的港口,但随着贝柴摩省被苏联侵占,芬兰失去了北冰洋海岸线,只剩下波罗的海的海岸线。这对芬兰来说,属于一个巨大制约。那么芬兰具体是如何失去北冰洋海岸线的呢?

第一,芬兰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上,芬兰长期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先后受到瑞典和沙俄的统治。

瑞典曾经是欧洲强国之一,瑞典鼎盛时期,版图包括现在的瑞典、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地区。在18世纪之前,沙俄并没有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俄崛起后,为了融入欧洲,不断向西扩张,和瑞典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18世纪初,俄瑞战争爆发,沙俄夺取了波罗的海芬兰湾东部的土地,在此建设圣彼得堡,作为通往欧洲的窗口。

1712年,沙俄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为了保障首都安全,沙俄继续攻打瑞典,逐渐控制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721年,俄瑞大北方战争之后,沙俄吞并了贝柴摩地区。在此之前,贝柴摩地区一直归属瑞典控制下的芬兰大公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俄夺取贝柴摩之后,继续死磕瑞典,于1809年彻底击败瑞典,迫使瑞典将芬兰割让给沙俄。

在沙俄时代,芬兰继续作为一个大公国而存在,芬兰大公由俄罗斯沙皇兼任。不过为了制约芬兰,沙俄并没有将之前夺取的贝柴摩地区并入芬兰大公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1917年,沙俄灭亡之后,失去了对芬兰的控制,芬兰趁机控制贝柴摩地区,实现了整体独立。这一点让苏联耿耿于怀,芬兰独立后,贝柴摩地区正式建省。

第二,贝柴摩省对芬兰的重要价值。贝柴摩省位于芬兰最北部,虽然处在高纬度地区,但并不算太冷。比如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冰洋沿岸,却属于一个不冻港。这主要因为摩尔曼斯克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北大西洋暖流是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暖流,对西欧和北欧起到了明显的增温增湿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到暖流影响,北冰洋巴伦支海西南部终年不冻。芬兰的贝柴摩省濒临北冰洋,也适合港口的建设。

芬兰南部濒临波罗的海,进入大洋比较困难,而北部的贝柴摩省,直接就可以进入大洋。而且北冰洋蕴藏着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渔业资源,是一个资源宝库。因此1917年芬兰独立后,对贝柴摩省非常重视,将其视为进入北冰洋的窗口。

第三,苏联侵占贝柴摩省。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战爆发后,苏联非常担心列宁格勒地区的安全。列宁格勒就是原来的圣彼得堡,为了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苏联于1939年11月,挑起了苏芬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芬战争爆发后,芬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芬兰和苏联实力相差悬殊,最终芬兰投降,被迫割地求和。

1940年,芬兰和苏联签订《苏芬合约》,将卡累利阿地峡、萨拉、雷巴奇半岛等地区割让给了苏联。雷巴奇半岛位于芬兰北冰洋沿岸,属于芬兰贝柴摩省。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苏联已经开始觊觎芬兰的北冰洋海岸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倒向了德国,帮助德军攻打苏联,试图借助德国力量夺回被苏联占据的卡累利阿、萨拉地区、雷巴奇半岛等地。到了1944年,苏联开始了全面反攻,苏军趁机控制了芬兰的贝柴摩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二战胜利后,苏联力主严惩芬兰。芬兰曾在二战时倒向德国,确实理亏,为了和苏联和解,芬兰和苏联签订了《巴黎合约》。芬兰除了承认1940年签订的《苏芬合约》继续有效之外,芬兰还正式将贝柴摩省割让给了苏联。至此,芬兰失去了贝柴摩省,现在芬兰领土距离北冰洋只有约30公里,但却永远失去了北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