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说到“数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从冬至开始的九九歌。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夏至也有“数九”的习俗,这就是“夏九九”。

与“冬九九”相对应,“夏九九”是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阶段,形象地描述了从炎炎夏日到逐渐凉爽的秋天天气的变化。

明《凉亭消夏图》仇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夏九九”,现在的年轻人,估计都没怎么听过了。在过去,老人却是经常念叨的,随口就能蹦出词来: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这首歌谣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阶段,详细描述了从夏至到秋分期间的气候变化。从“羽扇握在手”的炎热,到“卷席露天宿”的酷暑,再到“子夜寻棉被”的秋凉,最后到“开柜拿棉衣”的寒冷,歌谣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这一过程中的气候变化

总的来看,构成《夏至九九歌》的词汇并不多,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都能将其流利地唱出来。歌谣以生动而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夏至后的八十一天的气候变化,说得明明白白的。不得不说,老祖宗的智慧,了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关于《夏至九九歌》的源起与流传

“夏九九”的歌谣,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

比如在湖北省老河口市的一座禹王庙的正厅榆木大梁上,就刻有这首朗朗上口的“夏九九”歌谣。而据说这座禹王庙据说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从中可以略窥到,《夏至九九歌》具有传统的文化历史底蕴。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夏至九九歌》并非只有一个版本,其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都知道,我国地域辽阔,且南北跨度大,这就导致气候、物候差异非常明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不同的地方,《夏至九九歌》也可能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体现在歌词的内容上,也可能体现在歌谣的旋律和节奏上,亦或者皆有。

例如,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夏至九九歌》就有多个版本。其中一首是这样唱的:

“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这首歌谣与湖北老河口市的版本相比,虽然大体结构相似,但在具体描述上有所不同,更加突出了该地区夏季炎热、秋季凉爽的气候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在古代的诗词中也有关于九九歌的描写,可以说正是这些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夏至九九歌》的内涵和外延。

二、《夏至九九歌》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第一,从气象学的角度说,虽然现代气象学已经能够准确预测天气的变化,但《夏至九九歌》放在当下仍有参考价值。

《夏至九九歌》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在没有现代气象仪器的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风、雨、温度等自然现象,来预测和判断天气的变化。

如今,我们大体仍可以通过这些简短的文字总结,窥视到夏至之后,数天乃至于数月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其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第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夏至九九歌》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对夏季天气的观察和感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农耕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以前那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天气可是关系到粮食收成的大事儿。夏至到,盛夏始,庄稼也开始猛长。那时候的人们每天得瞅着天气来计划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

而《夏至九九歌》其实就像是个农业小助手,给人们提个醒儿,什么时候该干啥农活。所以,《夏至九九歌》实际上也是一部指导农业生产的“农历”,帮助人们把握农时,合理安排耕作和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些歌谣作为历史的见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同时,它们也是研究古代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资料。

第三,从文化保护的角度说,这些歌谣是通过大家口口相传或者文字写下来的,在民间得到了广为流传。这些歌谣就像是一条纽带,把过去和现在、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紧密地连在一起。而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歌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读书君说

总之,《夏至九九歌》不仅是一种气象记录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从夏至开始数九,每一个阶段都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这些歌啊,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今天,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挺有意思的!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