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3日,延误多时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召开。此次大会共有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参加,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意义。

大会按照以往的惯例,对党的领导机构进行了选举,组建了新的中共中央委员会。新的中共中央委员会一共产生了77位中央委员,其中包括正式委员44人,以及候补中央委员33人。在会议闭幕的时候,毛主席振奋人心地说道:“这不仅是一场胜利的大会,更是一场团结的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井泉同志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七大中央委员会预选名单出来的时候,毛主席对这份名单进行了审阅。当毛主席看到李井泉的名字的时候,眉头不禁皱了起来,他连忙拿起手中的笔将他从中央委员的名单中勾掉了。

对于毛主席的做法,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因为李井泉是从井冈山里走出来的老革命,当选为中央委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划掉李井泉的名字呢?

1909年,李井泉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的一户农民家庭。李井泉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家中有几亩良田,虽然日子过得不是很富裕,但也是衣食无忧。

李井泉是家中长子,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为了培养孩子成才,父亲每次忙完农活后都会把李井泉关在屋里读书,希望他能够成才。

在父亲的影响下,李井泉在学习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等到他长大后,父亲便省吃俭用将他送到了抚州城里读新式学校。

1924年秋天,李井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江西省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他在国文老师章涤昌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并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7年春,表现出众的李井泉在他人的介绍下加入了共青团。加入共青团后不久,蒋介石就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反动派的屠刀,李井泉没有任何的害怕,他利用自己善于写作的特点来发表和宣传革命文章。

南昌起义爆发后,李井泉率领数百名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毅然参加了朱德、贺龙领导的农民起义部队,并担任了第4军第25师政治宣传委员。后来,他又被组织上派往东江特委,担任了文书一职,这一干就是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1930年6月的一天,李井泉接到了上级通知,要他动身前往红4军前委送一封密信。此时的红四军正从赣南向闽西方向转移,李井泉得知后马上启程出发,日夜兼程地朝着闽西方向前进,把密信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上。

毛主席看过密信后,觉得眼前送信的这个小伙精明能干,产生了把他留在身边的想法,便问道了李井泉的详细情况。

毛主席得知了李井泉的革命经历后,笑着说道:“你很年轻,又很能干,很适合做政治工作,不如留在这里,希望你能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深入实际,与基层的士兵同甘苦,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贡献给劳苦大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革命战争年代的李井泉

李井泉很向往来这里,听毛主席这么一说,他想都没想直接答应了。不久,李井泉担任了红一方面军政委办公室秘书长,而红一方面军的政委正是毛主席,李井泉正式成为了毛主席的秘书,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井泉在担任毛主席秘书的这段时间,主要负责记录、登记、抄写写写,还有后勤等方面的工作。在毛主席的影响下,李井泉成长得很快,政治上也日趋成熟。

此后,在毛主席的关注下,李井泉又担任了红四军补充团政委、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直属队党支部书记、红35军政委、赣南独立第3师政委、红21军政委、红三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补充师团政委、第3补充师政委。此时的李井泉年龄不过20岁,却成为了红军师级政委,可以说是前途无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在长征途中(油画)

1934年,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战士们经历了千难万险,有的时候好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当时的部队领导任命李井泉为中央纵队没收委员会主任,专门负责筹集粮食。

在李井泉的指示下,战士们很快渡过了眼前的难关。与此同时,他们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反对胡乱打压地主的现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污蔑我军是“匪寇”的谣言,正面宣传了我军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胜利会师(油画)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军干部进行轮流交替,李井泉也因为出色的政治能力被调往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担任了政治协助员,准备粮草休整部队。

两军会师后,中央制定了北上的战略方针,前往陕北地区与刘志丹所领导的红军队伍会合。可当时的红军总政委张国焘却反对中央制定的方针,坚持南下。

1935年10月的一天,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组织了全体党员大会。参加会议的很多人都受到了张国焘的蛊惑,他们开始质疑党中央做出的决定,张国焘想要凭借老乡的身份拉拢李井泉,李井泉坚定不移地说道:“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都已经说过了,我相信他们做出的决定,他们肯定比我想得远。”

张国焘碰上了“钉子”,一气之下,直接把李井泉调往了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担任了上级政治科教导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国焘

后来,张国焘不顾众人的反对,带领部队南下,想要在四川等地建立革命根据地。结果行动失败,损失了我军的有生力量,李井泉虽然没有办法改变张国焘制定的决策,但是他没有妥协,一直努力地通过自己教导员的职务对部队学员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对于李井泉在长征时期的表现,中央对其给予了高度地评价:“长征途中,李井泉同志先后在一、二、四方面军工作,他两次过草地,历经艰辛,始终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维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李井泉担任了120师第358旅的副旅长。任职期间,李井泉率领部队参加了忻口会战、晋西北破袭战等战役,与日伪军多次作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忻口会战中的一幕场景

后来,李井泉又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大青山支队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大青山地区,李井泉率领部队连战连捷,在阴山七百里的土地上,先后开辟了绥中、绥西、绥南游击根据地,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1945年,随着中国军民在抗日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党中央决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

早在七大召开之前,党中央就确定好了章程。但是摆在出席会议的代表面前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到达延安。因为地域、地区不同,摆在每个代表面前的问题也不同。

虽然战争的天平已经倾斜,但是日军仍然占有大批地盘,因此有不少代表要穿过日军的沦陷区,有的还要从沦陷区出发,途中更是面临不少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共七大会议召开

还有一些代表因为交通不便,只能昼夜兼程地赶往延安。就这样,代表们怀揣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纷纷朝着延安前去,而李井泉就是其中之一。

中共七大会议的召开,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总结了相关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通过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使得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大团结。

出席此次会议的正式代表有547名,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选举工作结束后,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共七大会场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李井泉是要当选为中央委员的,可毛主席看到名单后,却勾掉了李井泉的名字。

按照李井泉的资历和功绩来讲,是完全有资格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对此很多的人表示不理解。一时间引得七大代表议论纷纷,不清楚毛主席心里的真实想法。

其实毛主席之所以划掉李井泉的名字,有他自己的想法。原来毛主席在审查中央委员名单的时候,发现出身于井冈山红四军的中央委员太多了,会让别人认为党内有人在拉帮结派。

对于毛主席来讲,全国的大局更为重要,如果国民党趁机打击我党,那么将会影响全国革命的大局。而中央委员数量有限,毛主席觉得李井泉是跟随自己从中央苏区走出来的同志,一定会以大局为重,只好勾掉了李井泉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井泉陪同毛主席视察

正是为了全国革命的大局,毛主席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李井泉得知此事后,表现得非常谦虚,他坚决拥护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决定。对于这样的态度,很多人都为之称赞。

对于李井泉的态度,毛主席非常赞赏。为此,他还给李井泉专门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毛主席说道:“七大要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相信你能致力于开好这次大会。”

李井泉收到毛主席的信件后,明白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对于自己没有进入中央委员会的事情,李井泉一下变得释怀了,面对接下来的革命工作,他也变得更加热情了。

解放战争爆发后,晋绥野战军番号撤销,改编成三个纵队,而李井泉正是张宗逊、王震、许光达这三位纵队首长的直属上级。晋绥地区在贺龙、李井泉等人的领导下,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井泉与贺龙等人合影

1948年底,除了太原、大同、归绥、包头等大城市和平绥路西段外,晋绥广大地区都已经被人民解放军所控制。

1949年冬天,贺龙、李井泉等人率领十八兵团从陕西进入四川,参加和领导进军西南的战斗。从此,他与邓小平、贺龙一起,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

他在四川主政期间,领导了宝成铁路的建成,成昆铁路的胜利通车,成都、重庆等一大批工业城市的崛起,加快了四川经济的腾飞,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李井泉只是淡淡地说道:“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把我的后半生都献给了四川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井泉

1955年,党中央为了表彰那些革命战争年代有功的同志,决定对这些抗战英雄授衔,李井泉严格贯彻“主政地方,不参加评衔”的政策,没有参加授衔。

虽然他没有参加授衔,可仍然被人们称之为“无衔上将”。按照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功绩,被授予上将军衔,也是当之无愧的。

1973年,此时的李井泉已经64岁了,他仍然时刻在关注着党的事业。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坚持到地方进行考察调研,想要用自己的余生为人民多做一点事情。

1974年2月,思乡心切的李井泉回到了家乡 。这也是他参加革命以来,第一次回到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井泉陪同毛主席在视察

回到家乡后,他看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回想起自己的过去,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看望了村里学堂的师生后,李井泉主持召开了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大会。

大会上,李井泉了解到了详细的情况。其中最令李井泉担忧的是,村里面的万年桥倒塌了近百年,一直没有重修,影响了村里百姓的出行,于是便建议重新把万年桥修起来。

李井泉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他对着群众说道:“这座桥应该修,万年桥修起来以后能方便交通,也能够促进生产。不管难度有多大,我们都要坚持修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井泉(左二)

此后,李井泉一直关注着万年桥的建设情况。有一次,李井泉得知家乡由于资金不到位,导致万年桥无法开工的时候,他决定亲自去看一看旧址。

李井泉和当地的工作人员乘船看到了对面有着大片的荒地,他激动地说道:“那千亩的良田如果能开发出来,将会增加很多农民的收入,万年桥一定要修得再快一些。”

李井泉和省里的领导经过商讨后做出决定,专门拿出36万元来,要求马上开工进行重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井泉

后来,万年桥修成的时候,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李井泉做出的努力,特意为他赋诗一首:

万年桥复通,开国大功臣。

掌权不忘民,井泉万年松。

1982年,李井泉又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当选为中顾委常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井泉(右一)陪同邓小平视察

1989年,李井泉同志因病逝世。在他逝世后,《人民日报》刊发了由中央进行审定的《李井泉同志生平》中对他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他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不搞特权,不谋私利。”

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总有人民英雄挺身而出。李井泉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他的功与过,则交给后世去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