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一辆由北京出发前往河南郑州的列车正在安然行进中。车上坐的不是别人,正是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毛主席此次去郑州,是为全面视察郑州的情况。

刚开始,众人以为这不过就是一次平常出行而已,怎么会想到主席会在这辆熟悉的车上出事。

在此之前,主席已工作将近11个小时。为活动活动筋骨,顺便看看河南的风景,主席缓缓起身离开座位,踱步到走廊中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列车行进不稳,恰好又行驶到拐角处,主席站立不稳、失去平衡,径直往地上倒去。

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瘦弱女子即刻出现在主席面前,本想去扶他的,不料,列车晃动不止,女子不仅没能成功触碰到毛主席,自己还摔倒在地上,而主席则摔在旁边的沙发上。

女子是这趟专列上的列车员,名叫王爱梅。缓过神来后,王爱梅急得几近要哭出声来,打着颤音问道,“主席,您没事儿吧?可千万别车上走动,太危险了。”

为让王爱梅宽心,主席笑着回答道,“没事,你看我这不是都好好的吗?”但很显然,王爱梅对主席的这番话并不信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来,主席当时已60多岁。再者,从刚才的情况来看,主席摔倒在沙发上后,缓了好久才缓过神来。最为关键的是,她对这辆列车的性能非常了解。

这趟专列是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27名工匠一起修复好的受损车。说起来,这辆列车在当时已好似极好的车了,只是年代过久,性能各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好在一切有惊无险。不过,因王爱梅的私心,这一幕日后才被众多人熟知。

片刻后,王爱梅试探性地向主席提出一个请求,“主席,我能求您一件事吗?”主席满脸微笑地看着王爱梅,回应道,“什么事儿啊?”

深吸了一口气后,王爱梅即刻一吐为快,“请您不要把今天的事告诉列车长,可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为什么,难道她担心列车长责罚她吗?说起来,王爱梅是没有机会和毛主席见面的。

1956年,王爱梅被调到铁道部专用处工作,当时的她不过20岁出头的年纪。从一开始,王爱梅就知道这份工作的特殊性,在这工作要懂礼节、知进退,言行举止也要得体,不能马马虎虎的。

刚入职,领导便千叮咛万嘱咐交代道,“这趟列车专门负责国家领导人及各国外宾的乘车事宜,工作过程中,务必打起十二分精力,不得有一丝疏忽。”

王爱梅自然也是一一照做。入职后,王爱梅兢兢业业地处理着工作中的一切。得益于王爱梅工作态度认真,很快,她便被调到列车的准餐车区域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对不能让机会平白溜走是王爱梅唯一的信念。为此,即便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她也毅然鼓起勇气,向主席提出这一请求。

出乎意料的是,主席爽地快答应了。为进一步让王爱梅放心,主席随后指了指自己,补充道,“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

王爱梅听后,心彻底放到了肚子里。

事后回忆起这一幕,王爱梅颇为感慨,“我当日提出那么一个请求,说到底,心里其实是有把握的。”这一把握来源于她和主席的第一次见面。

当时,师傅刘跃芳严肃地对自己说:“今天的餐车摆台认真一点,乘车的人是毛主席。”能亲眼见到毛主席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但王爱梅只是一脸茫然看着眼前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王爱梅刚入职不久,对她来说,突然要接见毛主席,无论心理还是能力,王爱梅都是极胆怯的。推脱是王爱梅的第一反应,只是,不过片刻,她就改变这一想法。

一来身在其位就要尽到相应的责任,再者,这趟专列本来就是为国家领导人及外宾准备的,如果她今日逃脱,以后怕是没有再见主席的机会。思索一番后,王爱梅毅然接下任务。

等王爱梅准备好一切,站在餐车入口处时,迎面走来一个人。此人身材高大、气场婉若游龙,她断定这人就是毛主席。

随之而来的就是紧张。或许是看出王爱梅的拘谨,毛主席直接开口打招呼道,“你是新来的吧?叫什么名字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主席问话,王爱梅几乎没有思考便脱口而出,“我叫王爱梅,来自北京,今天刚调到列车上工作。”

就在王爱梅打起十二分精神,准备进一步回答毛主席接下来问题的时候,毛主席竟剑走偏,扔出一个众人都不解的话题,“说起来,我们还是老乡呢。”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湖南人,而王爱梅是地道北京人,怎么会是同乡?

见大家都不明白,毛主席就在空中比划起来,“你说你姓王,这王字下面多条尾巴不就是毛吗?”

没有人会想到毛主席竟会用如此风趣的言语来解释这一话题。一瞬间,车厢内笑声四起,严肃紧张的氛围全都消失不见。当然,其中最受益的,还是王爱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切准备完毕后,毛主席便安然落座。到用餐时间,王爱梅就将事先准备好的餐点一一放置到毛主席桌子上。

“对饮食从不讲究,吃的基本上都是粗粮米饭。最多加一盘酱豆腐和红辣椒。”多年后,回忆起主席的饮食,王爱梅感叹道。

“别忙活了,赶紧坐下一起吃吧。”哪有列车员和主席在一块儿吃饭的道理,王爱梅自是连连拒绝。主席大概看出了王爱梅的拘谨,又邀请她一次。

见王爱梅仍是拒绝,一旁的警卫员说,“你和主席是老乡,怎么不能一块吃饭呢?”考虑到实在是推脱不过,王爱梅只好坐下陪同主席用餐。

“主席会不会再问什么,再问我应该怎么回答”,数个问题接连从王爱梅脑中一涌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证明,王爱梅还是多虑了。毛主席并没有过多盘问其他问题,而是直接说到辣椒上。

“孩子,你吃不吃辣椒?”毛主席是湖南人,一生视辣椒为命,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但王爱梅不是。

当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就在王爱梅担心主席让她吃辣椒的时候,“那你要不要试试辣椒?”主席的邀请突然而至。

为不驳主席的面子,影响就餐气氛,王爱梅决定硬着头皮吃一下辣椒。辣椒刚入喉没多久,王爱梅便开始大声咳嗽,眼泪鼻涕悉数往外涌,喉咙像被人死死掐住一样,气都上不来。

为尽快缓解嘴里的辣味,王爱梅端起桌子上的一碗米饭就往嘴里送。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王爱梅是三天没吃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辣味慢慢褪去后,王爱梅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有多么不礼貌。她下意识地准备向主席道歉。

不料,主席抢在她前头,一番话打消王爱梅的顾虑,“这样就对了嘛,吃饭就是要放开吃,敞开吃,这样吃饭才香。”

原来主席只是为让王爱梅彻底放松心态,好好吃这顿饭。事后每每回忆起主席的良苦用心,王爱梅都泪眼婆娑。

毛主席当真是把爱民、敬民刻在骨子里。他不愿意让民众因为他而受到影响,更不愿意让民众因为他而有丝毫不适。日常工作中,毛主席也始终履行着这一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日里,主席在列车上工作的时候,身边基本没有人陪同。主席这么做,一为不耽误别人的时间,也为专心处理自己的事情。于是,便出现了上文中毛主席不小心摔倒、差点酿成大祸的事情。

而毛主席和王爱梅之间的趣事还不少。其中,王爱梅记忆最为深刻的,当属“梅花”事件。

“小王啊,你喜欢梅花吗?”彼时,列车正在行进,毛主席又要外出视察,王爱梅在一旁为主席准备着餐点。

王爱梅,姓王,名爱梅,自是极喜欢梅花的。顺着主席的话,王爱梅表达自己的肯定。可惜醉翁之意不在酒,主席并非只是问她喜好问题,而是别有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十年后,回忆起这一幕,王爱梅恍然大悟,“毛主席不仅是爱民,更是时时刻刻教导民众爱自己。”

“那你为什么喜欢梅花呢?”碍于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自己压根儿就没见过真正的梅花,王爱梅一时愣在原地,不知所措。好在主席及时为她解答了疑惑。

“这梅花啊,最为可贵的就是他身上的傲骨。不论何时何地都立于不败之地,也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打扰。”

毛主席说完后,便直直地望着窗外。目光坚毅,身姿坚韧挺拔,就好似一株屹立在傲雪中的寒梅,教人望而生畏。

即便过去数十年,回忆起当日的这一幕,王爱梅仍是历历在目。日后,她更是将梅花视为自己最喜爱的花。除此之外,“布头”事件也是王爱梅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毛主席乘坐列车到南方视察。当日又是王爱梅为主席准备的餐点。就在王爱梅一通忙活的时候,突然,李银桥急匆匆地来到餐车前。

李银桥前来是为要一点布头。原来是主席的睡衣有一块破了,李银桥想用布头再给主席补上。可自己手上也没有像样的布头,情急之下,王爱梅递给李银桥几块纱布救急。

“这哪是睡衣啊,明明就是一件破烂衣衫。”只见主席的睡衣补丁落补丁,少说也有60多块,实在是没有没办法再修补。

这一点和这件睡衣过去的岁月必然相关。实则,这件睡衣主席从50年代就开始穿,已经穿十多年。即便破损严重,主席还是不舍得扔。

有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毛主席断然想不到,一次平常的补睡衣事件,竟会为国家省下不少开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王爱梅感动于主席的艰苦朴素,给主席补好睡衣后,直接将情况汇报给领导。为响应这种精神,列车上专门成立缝补小组,工作单位也建起洗衣房。多日积累,国家能省不少开支。

1959年,毛主席乘专列前往江西参加庐山会议。只是天公不作美,当时正值酷暑,室外温度高达30多度,整个车厢如蒸笼一般。

此次出行本是极不舒服的一次体验,但很快众人就一改刚才的态势,一个个身心都轻盈很多。

原来是主席考虑到天气炎热,众人无聊烦躁,便直接安排人给大家放一场电影,以看电影的方式来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缓解大家的不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主席还叮嘱工作人员事先安排好大家的住宿,让大家一下车就能休息。以百姓为天,不过如此。众人安全到达目的后,王爱梅又遇到一个“难题”。

“小王啊,能不能麻烦你和主席说一声,和我们合个影。”原来大家观影结束后,想和毛主席合影,但碍于自己的身份又不敢主动找毛主席,不想错过此次机会的众人便找到王爱梅。

考虑到主席的身体状况,起初王爱梅并不敢答应他们的要求,可架不住众人一再的诚恳请求,王爱梅只得小心翼翼向主席表达这一请求。

出乎意料的是,主席听后,二话不说直接走下车,招呼着群众开始合影。期间,有人拿出一张藤椅,想让主席坐在上面。主席拒绝了,径直坐在草地上与众人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56年到1967年,11年期间,王爱梅一直在毛主席专列上工作着,料理着主席的餐点。数十年后,回忆起当日和主席的一幕幕趣事,王爱梅仍旧感慨万千。

退休后,得益于自己之前的身份,王爱梅经常受邀参加各种活动,给大家分享主席的故事。

似春风暖阳、巍峨高山,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对主席来说,天下万物都不足以形容其分毫,提及对主席的感受,王爱梅不由得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