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第二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江东建立孙吴政权,自此我国进入了三国时期。

而蜀国立国以后,就始终以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为最终目标,而从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北伐曹魏的战争,但几乎都已失败告终,连年的战争也让蜀地的百姓负担很重,蜀汉的国力也受到很大的损耗。

而蜀汉国力和曹魏相比本来就相差很大,在明知道实力差距的基础上,聪明的诸葛亮却为何还是坚持北伐呢?蜀汉连年的北伐战争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诸葛亮北伐路线

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与旧都”的遗愿

诸葛亮和刘备的君臣之谊

原本诸葛亮是隆中隐居的名士,刘备知道诸葛亮的才能后,就先后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够出山辅佐自己,实现匡扶汉室的目标。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实意打动,就答应了刘备,自此,这对君臣相扶相持,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诸葛亮

而诸葛亮是在刘备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成为刘备的谋士,经历了重重磨难才建立了蜀汉政权,所以说诸葛亮和刘备的君臣情谊是非常深厚的。

刘备的夙愿,诸葛亮同样想去完成

刘备是汉室宗亲,虽然起兵之后屡战屡败,但始终有着匡扶汉室的夙愿,但刘备却在夷陵之战后去世,

“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但刘备匡扶汉室的夙愿没有改变,所以诸葛亮平定了蜀汉内部,也就开始了北伐事宜。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虽然北伐不一定会取得成功,但只有北伐才对得起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的托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希望通过北伐曹魏,转移蜀汉的国内矛盾,稳定蜀汉的统治

蜀汉内部的阶级矛盾

虽然刘备在蜀汉建立了统治,但统治阶级基本都是出自荆州集团,这样就难免会形成荆州统治集团、东州集团和蜀地集团的矛盾。

后来蜀汉大将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也在夷陵战败,自此荆州集团损失惨重,蜀地集团势力抬头,而刘备临死前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在托孤时,就任命诸葛亮(荆州集团)为托孤大臣,同时李严(东州集团)也被委以重任。这样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蜀地集团相互监督,权力相互制衡也更有利于蜀汉政权的稳定。

同时,诸葛亮通过发动北伐战争,也可以把蜀汉紧张的局势中解脱出来,三股势力一致对外,只要能够在战场上取胜,就可以缓解三方的矛盾,同时通过北伐也可以让蜀汉有了可以问鼎中原的机会。

以频繁的北伐来消耗曹魏的国力

蜀汉占据着易守难攻的蜀地,可以大规模攻打魏国,一旦战事吃紧,退回来即可,而魏国则不同,倘若长安被蜀汉攻破,魏国的国都洛阳也将受到威胁。

所以虽然魏强蜀弱,但蜀军可以凭借地利频繁侵扰魏国的边境,魏国疲于应付,被蜀汉所牵制,等到合适的机会,打败魏国问鼎中原也未尝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鼎立

没有北伐,蜀汉必亡

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最弱,再加上蜀汉和吴国结盟,蜀汉也只有攻伐魏国。

同时如果保持和平状态,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魏蜀两国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而蜀地虽然富足,生活安逸,可保数十年的太平,但数十年之后,蜀汉依然会被灭亡。

所以只有通过北伐,蜀汉才有一线生机,维持和平蜀汉势必要走向灭亡的道路。

总结

在我们今人看来,诸葛亮明知实力差距巨大的前提下,依然坚定的执行北伐的战略,这是遵循着君主刘备信仰,也是诸葛亮个人的坚持,虽然北伐导致蜀汉国力受损,人民负担加重,但这种为了目标努力奋斗的意志,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