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塞尔达

国产新能源汽车智驾之战,终于迎来了最恐怖的对手。

近日,特斯拉智驾即将落地中国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

6月14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临港管委会一名官员透露,正在推进10辆特斯拉FSD(Full-Self Driving,全自动驾驶)在区内落地测试。

但到了6月15日,网络上又流传出这名官员本人声明截图,称他并不了解“T公司自动驾驶落地试点相关信息”;而同一天,据财新报道,一名接近上海市政策制定部门的人士称,上海自动驾驶示范区已经向特斯拉发放了道路测试牌照,FSD可能正在测试。

FSD是特斯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utopilot的进化版,特斯拉希望FSD逐渐升级迭代,最终实现自动驾驶。

自马斯克4月份到北京后,关于FSD入华的说法就开始满天飞,加上最近“落地上海”的消息,意味着FSD入华恐怕已非空穴来风,而只是时间问题了。

全球电动车行业的格局,也因特斯拉FSD即将入华而处于变天前夜。

狼来了

其实,在最近“落地上海”的传闻出现前,特斯拉FSD的中国落地步伐在今年已经明显加快。尤其踏入二季度后,重磅新闻接踵而来。

早在4月20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回复中国车主提问时就一度提及,FSD可能很快进入中国。

三天后,马斯克在公司一季度业绩电话会上称,FSD几乎可以在所有国家正常运行,无需改动,“就像你在国外租一辆车也可以开得很好”。

他还称,无论在哪个国家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特斯拉都会在当地推出有监督的FSD系统,“我认为这包括中国”

传闻在4月28日发酵到极致,马斯克在当日抵达北京。据央视新闻报道,马斯克此次系应中国贸促会邀请访华,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当天下午会见了马斯克,就下一步合作等话题进行交流。

据相关媒体报道,马斯克此次突然访华,目的是争取推动特斯拉智能驾驶系统FSD在中国落地,以及寻求获准将在中国收集的数据转移到国外,用以训练自动驾驶技术算法。同日,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通报,特斯拉通过中国汽车数据安全4项全部要求。

马斯克到京一天后,特斯拉中国FSD购买页面上的文字描述从“稍后推出”改为“即将推出”。网络上也流传出特斯拉中国招募FSD早期体验者的消息。

此外,有知情人士告诉媒体,特斯拉和百度在地图领域达成合作,满足了监管部门要求。4月22日,百度曾公开称,特斯拉将在5月率先搭载百度地图3D领先版。这名人士评价:“FSD在中国落地将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影响堪比2020年它在中国实现本地生产。”

经过连月的铺垫后,近日“FSD落地上海”的传闻,更预示着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市场只是时间问题。而对于同样大力押注智驾的国内电动车企来说,这意味着狼终于要来了。

目前,特斯拉FSD在智驾领域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FSD从2020年10月开始小规模推送,至今已经历11次大规模更新,最新的版本是FSDV12。

自动驾驶供应商Momenta的CEO曹旭东称,特斯拉FSDV12表现非常惊艳,相比V11,性能提升在10倍至100倍之间,而且FSD还在不断进化。

他还指出,特斯拉FSD的硬件成本仅人民币4000元,能在此基础上达成这样的效果体现出FSD的竞争力。

此外,特斯拉近期又率先落地了“端到端”架构。端到端是指打破人为划定的不同模块和规则,直接从感知端输入信息,系统给出驾驶决策结果。这种方式能够减少信息损耗,系统驾驶决策因此不那么“死板”,更像人类。

技术壁垒强大的FSD来势汹汹。格局变化、优胜劣汰、影响利弊,成为每一个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参与者都开始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华为不服

对于特斯拉FSD即将入华,中国业内也出现了多种声音。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公开称,欢迎特斯拉FSD进入中国。他还说,特斯拉拥有非常好的自动驾驶技术和品牌,只有更多好的产品、技术进入中国,消费者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让市场良性发展。

曹旭东也对FSD在中国落地持欢迎态度。他认为特斯拉将再次发挥良币驱逐劣币作用,给行业带来正向影响;并补充以他对特斯拉算法的了解,FSD在中国落地没有根本的技术障碍,经过适应性训练即可。

阿维塔的智驾业务负责人董志华则表示,特斯拉FSD无疑是行业标杆,社会公众及行业人士对它都非常好奇,只有FSD在中国落地,国内同行的产品才能跟它客观比较。

当然,也有不畏惧特斯拉的巨头,如特斯拉在国内智驾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华为。

近日,余承东在谈及特斯拉FSD时表示,华为智驾即使是不带激光雷达的版本也比特斯拉FSD更好,带激光雷达的性能更佳。

“特斯拉的车辆数量多,数据多,FSD做的不错。我们去美国、加拿大等也做测试对比,我们的体验略优一些。他们没用激光雷达,我们用了,弥补了感知能力,在中国我们比他们略优一些。”对于特斯拉FSD入华,余承东表示乐意竞争,竞争之后才能看到谁做得更好。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自动驾驶技术初创企业驭势科技CEO吴甘沙,他认为FSD表现好,主要是因为它开车“更像人”,但用接管数据衡量,FSD并非“遥遥领先”。自动驾驶系统工作过程中,人工接管次数对应着系统技术水平。在相同距离内,接管次数越少,或者平均两次接管之间的距离越长,系统表现越好。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则表示,从汽车保有量、数据、智能驾驶硬件标配和研发能力等维度衡量,特斯拉确实具备优势,但并不能因此直接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企业会遭到灭顶之灾。

他指出,几年前特斯拉在中国国产时,它相比中国电动车企的优势更加明显,这几年的竞争结果证明,中国企业仍有机会获胜。巩旻强调,中国车企拥有大量优秀工程师,开放竞争会让中国企业进步速度更快。

事实上,特斯拉尽管技术优势明显,但真的落地中国后,会否水土不服并不好说。

比如前文中提及的“端到端”架构,尽管技术厉害,但面临的算力挑战同样严峻。而特斯拉开发FSD所用到的大量AI GPU硬件,都是向英伟达购买的,但这些最先进的芯片已经被美国三令五申禁止出售给中国。

在这些芯片禁令下,如果马斯克没有办法把英伟达的最先进芯片运进来,那么特斯拉FSD在中国的表现,恐怕就会像英伟达卖给中国的H20芯片那样,只是一个“阉割版”的畸形产物。

当然,也不排除特斯拉FSD在算法上已经克服了一定的算力缺陷,能够保持中上水平的表现,就足以对大多数车企的智驾技术形成降维打击。

总之,中国版FSD落地后究竟表现如何,大概率将决定国产新能源车企智驾战争的终局。

特斯拉的大考

FSD入华后的表现,除了将深远地影响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对于业绩压力越来越大的特斯拉来说,同样是一场大考。

财报显示,特斯拉一季度实现营收213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下滑8.7%、15.4%。归母净利润为11.3亿美元,同比、环比分别下滑55.1%和85.8%,Non-GAAP归母净利润为15.4亿美元,同比、环比分别下滑47.6%、38.2%。

加上此前的裁员风波,一季度营收和利润的全面下滑的财务数据,给特斯拉的未来增长前景打上了问号。

营收下滑主要受销量下滑拖累。一季度,特斯拉共交付38.7万辆,同环比分别下降8.5%、20.2%,其中特斯拉上海工厂2024年一季度批发销量达到22.1万辆,同比下降3.7%,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57.1%。北美、欧洲、中国三大主要汽车市场中,特斯拉份额均出现下降。

份额下滑同时,特斯拉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白热化。

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企业销量排行榜中,前十名中有六家是中国品牌,分别是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理想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其中,比亚迪2023年全年新能源市场销量份额占比21%,远超过占比13%、排名第二的特斯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盖世汽车

为了应对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特斯拉于4月21日再度开启新一轮降价促销,特斯拉Model3/Y/S/X全系在中国大陆地区降价1.4万元,4月24日,特斯拉针对Model3/Y进一步推出了0首付活动。

但这也明显影响了特斯拉的盈利能力。去年以来,特斯拉毛利率持续下降,目前已经连续五个季度下滑,降至四年来最低,单车利润也继续下滑。

特斯拉一季度综合毛利率为17.4%,同、环比分别下滑2、0.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业务毛利率为18.5%,同、环比分别下降2.6、0.4个百分点,若剔除碳排放积分收入4.42亿美元,特斯拉一季度制造端汽车业务毛利率下滑到16.4%,同环比下滑2.6/0.8个百分点。

面对多项核心财务数据的下滑,特斯拉在财报及业绩会上着重提及了未来的应对战略——低价车型、投入AI基础设施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商业化。

马斯克在业绩会上宣布,原本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投产的相关车型,现有望提前至25年初甚至24年末开始生产,其中包括新平台廉价车型,交付后将与现有车型组成更为丰富的产品线。新车型上市后有望将特斯拉的销量推动至年销300万辆。

但在行业价格战的阴霾下,特斯拉在已经十分红海的市场再推出低价车型,对于增长前景来说恐怕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措施。

显然,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AI、自动驾驶的进展对特斯拉才更为关键。

目前,FSD的使用率在全美试用期的180万辆车中,已超过50%。民生证券分析师崔琰认为,V12端到端神经网络算法的实现,将对自动驾驶行业产生巨大的颠覆,对于特斯拉的高估值也有望逐渐恢复。

此外,特斯拉计划在今年8月8日如约推出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并将采用的创新“拆箱式”制造策略。

但海通国际证券分析师王沈昱认为,Robotaxi的成败仍取决于特斯拉须突破自动驾驶技术和监管法规的两大瓶颈;

而不受监管的FSD落地,才有望彻底重塑公司乃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盈利模式和估值体系。

中国是特斯拉最重要的市场,FSD又是特斯拉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两者结合后情况如何,是一次关乎特斯拉命运的大考。

FSD入华,也意味着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命运齿轮再次转动,到底会是外来者特斯拉强者恒强,还是自主品牌华为们能够弯道超车?

参考资料:

财新《特斯拉FSD入华渐行渐近 行业人士期待对标》

财新《特斯拉一季度业绩下滑 加速推进低价车型、自驾商业化》

金角财经《特斯拉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