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最直观的数据之一。从确立方向,系统实验,反复纠错直至最终的成果转化,是对研究者心力与学校底力的双重考验。在吉林长春,有一所高校连续多年实现不同领域科研成果的丰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学术奇迹,它就是吉林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共计19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5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在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中,吉林大学击败中南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众国内名校,成为进入全球前50的中国高校之一,足见其科研成果质量之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在衡量标准相当严苛的自然指数排行榜上位居前列,吉大在科研上都有哪些亮眼成绩呢?

作为全球声望最高、审查标准最为严格的期刊之一,《Nature》集中了人类最顶尖的智慧结晶,能在《Nature》上发表一篇文章是不少学者的毕生梦想。但对吉大而言,只发一篇《Nature》显然不够,起码得做到连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吉林大学在高性能合金、猕猴全身器官细胞图谱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悉尼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合作,吉大设计了新颖的高性能合金,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皆有吉大人;另一组吉大团队同来自6个国家的科研工作者合作,完整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全身器官细胞图谱,为人类更好地探究生命的进化提供可能,两份成果在同一天内全部发布于《Nature》上,创造了学术上的一大奇迹。

仅仅两年后,吉大“梅开二度”,在高分子领域取得突破,首次突破了锡基钙钛矿发光二极管20%的发光外量子效率。再次于《Nature》上连发两篇文章,延续了此前的“学术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立项较早的项目,吉大在最新科技领域也不断创造奇迹。该校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不久,就先后有5篇论文被人工智能CCF-A类顶级国际会议接收。今年5月,人工智能学院又有8篇论文被国际机器学习会议接收,大多出自学生之手,在数量上几乎翻了一倍。很难想象,吉大已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了何等强大的程度。

不过,做学问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相关成果必须快速应用于社会发展。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吉大兼备高质量与高效率:

2015年,由吉大参与研制的“吉林一号”系列卫星陆续升空,目前覆盖面积累计超过1.3亿平方公里,从美国费城造船厂,到巴西奥运会的场馆,吉林一号均有“光顾”。预计2025年左右,将同时有138颗“吉林一号”在地球周围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仅3年后,由该校自主设计研发的“地壳一号”科学钻机初次登场就打出7000多米深的钻井,创下亚洲大陆钻探新纪录的同时,还解决了如何应对地球内部高温、高压、高地应力三大世界难题。

2020年,嫦娥五号突破月球风暴洋,带回了珍贵的月球样品。吉大科研团队通过深度学习法,获得高精度月球表面化学成分,为月球火山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关键数据。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6月,吉大又在医学上取得新成果,通过对奶牛肠道菌群的研究,发现“双重靶标抗菌肽”,经实验表明,该抗菌肽对由糖尿病造成的感染具有相当可观的疗效,且未发现耐药性产生,为我国下一代抗菌剂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

可见,平均3年左右,就会有一项“硬核”成果在吉林大学手中诞生。从万米高空到地底探秘,从尖端科技到医药民生。变化的是吉大的研究领域,不变的是吉大人的科研精神,与单纯的排名或等级相比,这一系列科研成果永远是吉林大学实力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