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古装剧《墨雨云间》热播,剧中女性角色的珍珠妆引发观众的广泛关注。剧中角色不仅在头饰上镶嵌珍珠,面颊上也点缀珍珠,有的角色脸上珍珠多达25颗,最少的也有8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对美的追求不仅在现代人中普遍存在,古人也在变美的道路上展现了他们的独特智慧和精巧匠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服爱好者扮花神拍照。(图片来自中新社)

珍珠妆是宋朝的流行趋势?

珍珠妆,实际上是唐代妆容中的一种珠翠花饰。到了宋朝,珍珠妆开始流行开来。一方面,宋代沿袭了唐、五代的遗风,十分推崇面饰花钿的妆饰方式;另一方面,受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思想的影响,整个社会逐渐崇尚素雅之美。于是,珍珠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

即使是宫里的娘娘们也未能免俗。在宋代宫廷里,花钿是皇室嫔妃们必备的饰物,官方对其样式的规定更是严格统一。这时的花钿一律被制成为“珠钿”,也就是用珍珠等各种宝珠作为花钿。《故宫南熏殿旧藏历代帝后像》所画的宋朝诸位皇后,面容上就有珍珠钿样的装饰,看起来十分华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诸位皇后像。(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装饰品这么多,为什么宋代女子热衷于往脸上贴珍珠?其实,主要还是为了美。珍珠色泽莹润温和,贴在脸部能提亮整个妆造,还能改善面部比例。眉心位置的珍珠不单单只贴一颗就完事,宋人的眉心珍珠钿大致可分为花卉形和几何形,多变的花样不仅装点了额头,从视觉上看还缩短了上庭。同时,脸颊两侧长条状的珍珠还能修饰面颊宽度,类似于今天修容时使用的阴影,起“小脸”和“瘦脸”的效果。此外,在脸颊贴珍珠,还能遮蔽自己的面部瑕疵。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时期,珍珠非常珍贵,只有上流社会的贵族才能使用。把珍珠贴在脸上不仅好看,还能彰显身份,普通女性则是用花草进行粘贴。

古代男子也是“美甲控”?

除了妆容,古人还是美甲的狂热爱好者。

早在商朝,贵族们就开始使用阿拉伯树胶、明胶、蜂蜡和鸡蛋清等材料制成的混合物,在指甲上揉搓、摩擦,将指甲染成深红色或者乌黑色。唐朝时期,染甲盛行,当时的主要材料是凤仙花。将凤仙花捣碎后加入明矾,用薄丝绵浸染花汁敷在指甲表面,反复几次后,就可数月不退。

唐朝时,不仅精致的女孩做指甲,精致的男孩也做指甲。敦煌壁画初唐第335窟北壁《维摩诘经变》中,文殊菩萨座下方帝王前的二大臣头插羽毛,正兴致勃勃地交谈着,其中一人双手指甲涂有黑色。有学者认为,这黑色最初应该是红色,因为长期氧化,渐变成了黑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唐第335窟北壁《维摩诘经变》局部,段文杰临摹。(资料图)

除了染甲,护甲也是古人美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护甲,又称“指甲套”,在其诞生之初是用来保护指甲的,随着制作工艺的日益精湛,逐渐成为了一种装饰品。在清朝时期,护甲达到了巅峰,采用雕刻、锤击、焊接、拉丝、镶嵌等工艺,运用金、银、玉、玳瑁、铜、珐琅、玻璃等多种材料,采用古钱纹、竹叶纹、蝙蝠纹、梅花纹、连环纹等纹饰进行点缀,精美绝伦。

各式各样的美甲宛如时代的独特印记,记录着时代的审美趋势,也承载着时代的民俗风情、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当时制作工艺所达到的巅峰状态。

古人也愁少白头?

有趣的是,古人对美的追求不仅限于化妆与美甲,他们也曾热衷于染发。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染发的历史名人是2000多年前的王莽。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局势的动荡,为了稳定民心,王莽想尽办法,希望自己看起来更年轻一些,于是便选择了染发。至于王莽使用了何种“染发剂”,史无记载,现已无从考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代帝王图》局部。(资料图)

东晋炼丹士、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六有两剂染发配方:“醋浆煮豆,漆之,黑如漆色。”醋浆就是米醋,即将黑大豆在米醋中浸泡一至两天,一同加热煮烂,过滤掉渣子,再用小火慢慢将其熬制成稠膏状。一种天然的染发膏便大功告成,这是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染发美发剂。此染发配方不仅被隋炀帝后宫广泛采用,还作为宫廷秘方而载入《隋炀帝后宫诸香药方》。葛洪还提供了另一种染发剂配方:“先洗须发令净,取锻石,胡粉,分等。浆和温,夕卧涂讫。用油衣包裹,明日洗去,便黑,大佳。”

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的唐朝,人们对美的追求不再藏着掖着,白了头的中、青年人纷纷通过染发让“满头银丝”变成“一头乌发”,甚至其他颜色。唐玄宗时期著名医学家王焘《外台秘要》也罗列了多种染发配方,其中的“莲子草膏”便是一款制作精良的染发油。到宋、明时期,官场染发渐成潮流。明代连掌管官员任命升迁的吏部大楼墙壁上也贴有染发的“小广告”,不少官员通过染发“自造年轻态”。

爱美之心,人类自古有之。论审美,还得看咱老祖宗。

综合《中国新闻周刊》、北晚在线、河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