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外网专访潘锋

“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共享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可以推动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紧迫的全球挑战。”欧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理事会理事长、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副理事长潘锋对海外网表示。

地理标志产品进入欧洲 助力中欧经贸合作

2023年,中欧贸易克服全球贸易低迷等不利影响,贸易总额高达7830亿美元,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接近150万美元。潘锋认为,这些数据正是欧洲企业青睐中国市场和中国产品的证明。“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我们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规模,像德国的奔驰、宝马、大众等汽车企业多年来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另一方面,欧洲消费者对中国产品青睐有加。潘锋介绍,欧洲人喜欢购买中国的酒、农产品、艺术品等,然而中国还有很多优秀品牌知名度不够。潘锋说,这需要花更多时间、寻找更多机会、通过不同平台发声去推广。其中,地理标志品牌的推广工作尤为重要。潘锋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宣传《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地理标志并非只是商品,其背后还蕴含着文化互鉴意义。”

潘锋说,中国地理标志对于欧洲人来说,有一个认知过程,“我们一直坚持推广中国的茶,但如果只是简单卖茶,外国人会不明白这和英式早茶的区别。这就需要让外国人了解茶文化背后的故事。”潘锋认为,把中国文化传播透彻,未来产品才会受到欧洲市场的真正喜爱。“谈到金华火腿,大家会去了解金华,谈到普洱茶,大家会去了解普洱。地理标志能够带来更丰富的文化认知,助力中欧间贸易发展。”

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科技成果获欧洲市场青睐

潘锋介绍,近年来,中国的智能手机、家电以及在欧洲备受年轻群体追捧的中国电动车,都以高性能和适宜价格,成为欧洲消费者首选的产品。“中国的创新速度和物流速度,是欧洲其它国家比不上的。这也是欧洲消费者喜欢中国产品的原因之一。”

当前,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热词。潘锋认为,对欧洲经济体而言,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重塑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态势。这一转变,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中国通过共享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可推动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紧迫的全球挑战。

中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却被一些西方国家质疑“冲击世界市场”。提及部分欧洲政客炒作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潘锋直言这是个伪命题。“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丰富了全球供应,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奇瑞汽车4月起与西班牙企业合作研发电动车,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出席签字仪式;宇通客车5月正式在希腊投入运营,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到现场参观,表示欢迎。“这充分证明,中国产品符合欧洲市场需求。”

中欧构建互信平台 带来更多商业机会

潘锋说,欧洲一些国家已经了解到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快速步伐。这些国家的政商界人士联系我们,希望共同建立一个平台,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以新的经济模式与中国开展合作,为欧洲社会提供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机会。”2024年5月,欧中经济合作和发展理事会在西班牙成立,潘峰担任理事长,“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携手发展,为全球经济合作的新时代铺平道路。”

潘锋说,欧中经济合作和发展理事会这样的平台,正是致力于解决中欧双方存在的误区,深化互信。“中欧双方由于相互尊重和共同目标而孕育出合作精神,这将成为全球经济合作新时代的精神,为共同发展途中解决遇到的问题铺平道路。”

潘锋工作的动力,源自他对促进中欧两大经济体之间互相理解合作的深厚信念。“欧洲是多极世界中重要的一级,是能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伙伴。欧洲和中国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经济智慧。通过交流合作,我们互相学习、借鉴,增进双方的合作和扶持。”(海外网 王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