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菊厅,一场特殊的追悼会在清晨的薄雾中开始。这里,鲜花簇拥,哀乐低回,到场的北大师生们神情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深沉的悲伤。

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站在礼堂中央,手中握着悼词,几次哽咽难言,眼角泛着泪光。礼堂正中间,一幅黑白照片高悬,照片上的年轻女子微笑明媚,她的名字是张培祥。

追悼会上,北大校长亲自为她致悼词,法学博士生导师曲三强为她撰写碑文。她究竟是谁?为何能破例葬于八宝山公墓。这一切究竟因何而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苦难的家庭

1979年10月6日,张培祥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市的一个贫困小山村。这里的居民大多以务农为生,生活并不富裕。

张培祥的家境尤为艰难,父亲患有慢性疾病,母亲因小儿麻痹症左手瘫痪,行动不便。家庭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这个小女孩的肩上。五岁那年,弟弟出生后,家里更加捉襟见肘。

张培祥从小就懂事,放学后,她总是第一时间回家帮忙。她常常背着竹筐上山挖野菜、采茶籽、拾柴火。年幼的她干起活来有模有样,丝毫不比大人逊色。

到了稻子成熟的季节,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张培祥的母亲决定去集市卖米。母亲挑着80斤的大担,张培祥则挑着60斤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家里到城里来回几十公里的路,光是走路就已经很辛苦了,更何况还有挑着几十斤的大米,沉甸甸的扁担压得张培祥几乎走不动,但她依旧咬紧牙关,跟在母亲身后。

集市上都是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他们都带了米来卖,收米的贩子不缺米,坚持一口价,一分都不愿往上加,张培祥的母亲不肯贱卖,最终母女俩无奈地挑着米走回了家。

一路上,张培祥的肩膀被扁担磨得破皮,豆大的汗珠不断滴落。她咬着牙,尽量不让自己发出声音,怕母亲担心。

回到家,母亲看着女儿被磨破的肩膀,心疼地说:“明天你不要去了,我一个人去卖。”张培祥却坚定地摇了摇头:“我能行,妈,我想帮爸爸买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折的上学路

张培祥不仅在家里承担了繁重的劳作,她还非常热爱学习。她总是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姑父在工会工作,每次她去工会借书,姑父都感到惊讶。

一次,姑父见她上午借的书下午就来还,以为她没有看完,便考了她几句。结果,张培祥把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一一说了出来,姑父这才知道她过目不忘的本领。

在学校,张培祥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对她赞不绝口。可惜的是,因为家里穷,十岁那年,她几乎要辍学。

张培祥的姑父和姑姑实在不忍心看着她因为穷失去读书的机会,最后咬咬牙决定资助她去泗汾双塘小学上高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虽然有姑姑和姑父的资助,学费依旧是一个问题。初中毕业时,张培祥决定去读中专,这样不仅可以替姑姑省一笔钱,还能尽早出社会工作。

醴陵一中罗校长听说了她的事情以后,当即表示张培祥是个好苗子,去读中专实在是太可惜了,他愿意为张培祥解决高中的学费问题。

就这样,在姑姑和罗校长的劝说下,张培祥最终放弃了读中专的念头,那一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醴陵一中。

然而,好景不长。上高中不久,她父亲的病情加重,母亲也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家里根本无力承担医药费和她的生活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二那年,得知了家里情况的张培祥做出了一个决定——辍学打工

当罗校长和班主任发现她消失不见的时候,她已经跑去了广州。罗校长亲自跑去了她家,又想方设法找到了她的联系方式,一番波折后终于跟远在广州打工的张培祥通上了电话。

张培祥知道罗校长的好心,但她也向罗校长吐露了自己的困难,她不是不愿回去,而是不能回去。

罗校长感受到了张培祥语气里的绝望和无助,他急忙告诉她,只要她肯回来继续读书,醴陵一中可以免除了她的一切学杂费,并为她提供了生活补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还告诉张培祥,以她家庭的状况,只有参加高考,考进一个好的大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困境。

听了罗校长的话以后,张培祥最终还是回到了学校,她对罗校长表示自己一定会拼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和老师的帮助。

那天以后,张培祥更加刻苦地学习。她每天早晨第一个到教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成为全村的骄傲。

考入北大后的精彩生活

1997年9月,张培祥怀揣着父母东拼西凑来的1000元,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车窗外的风景飞速掠过,她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未知的忐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达北大后,张培祥每天早起读书,白天上课,晚上自习,忙碌而充实。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还打了几份工。她在餐馆端盘子、在图书馆整理书籍赚取生活费。

尽管工作辛苦,但她从不抱怨,因为她知道,这样的生活比起家乡的贫困已经好了太多。而且,学校为她这样的学生申请了一批补助,有了这笔钱,她轻松了不少。

张培祥在北大的表现非常出色,她不仅在学业上名列前茅,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展现出多方面的才华。

她在北大未名论坛上以“飞花”的笔名发表文章,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她的作品《大话红楼》还曾风靡一时,成为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张培祥考上了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她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不再为学费发愁。但她继续着自己的创作。

2003年,《湖南卫视》开辟了一档名为《新青年》的专栏,邀请张培祥协助策划了前三期的内容,这档节目播出后广受好评。

然而,就在张培祥以为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时,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

残忍的命运

2003年,张培祥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她的皮肤出现了红斑,头晕乏力,但她并未在意,认为只是疲劳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的一个夜晚,张培祥在宿舍里突然晕倒,同学们赶紧把她送到校医处。经过详细检查,她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情十分危急。

听到这个消息,张培祥的心情如坠冰窟。北大校方得知张培祥的情况后,立即组织募捐活动。师生们纷纷捐款,帮助她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

曾与她合作的电视台、出版社也伸出援手,表示愿意出资为她治疗。张培祥的父母接到消息后,连夜赶到北京,看到病床上的女儿,他们心如刀割,泪如雨下。

尽管得到了各方的帮助,但张培祥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疼痛也愈加剧烈。医生为她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但她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强烈的化疗药物。张培祥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病床上,张培祥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她继续阅读,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情。

她在博客上写道:“生命虽短,但我无怨无悔。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会坚强地走完最后一程。”她的文字感动了无数网友,大家纷纷留言,为她祈祷。

2003年,8月27日,张培祥的病情突然恶化。她紧握着母亲的手,微弱地说:“妈妈,别难过,我会在天堂看着你们。”

虽然医生尽全力抢救,但她依旧没能挺过来,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张培祥的去世消息传开后,北大校方迅速做出反应,决定为她举行追悼会。

9月2日,北京八宝山菊厅内,白菊花铺满了整个礼堂。张培祥的黑白照片悬挂在中央,她的笑容依旧温暖而明媚。

追悼会当天,北大师生纷纷前来吊唁,整个礼堂充满了哀伤的气氛。

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站在讲台上,手中握着悼词,几次哽咽难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的导师曲三强也上台发言:“培祥是我见过最努力、最有才华的学生。她的不幸离世,是我们巨大的损失,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激励无数人。”

追悼会后,张培祥的骨灰被破例安葬在八宝山公墓。这是对她在北大取得成就的最高肯定,也是对她坚韧不拔精神的最大尊重。

2004年,张培祥的纪实文学《卖米》获得了北大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无数人在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留下感动的眼泪。

2004年,《当代》杂志首次发表了这篇文章,读者将其评为“可入选语文教材”的佳作。

结语

张培祥的一生虽短暂,但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书写了一个感动中国的故事。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那些在困境中奋力拼搏的人们,激励着更多的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参考资料:

《北大一等奖作文《卖米》,看哭了》——凤凰财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