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出发,去中国大运河寻宝!

走,去博物馆里“看牙”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厅内

最近有颗蛀牙特别火

来自大名鼎鼎的隋炀帝

这也是中国极少数考古发现的帝王遗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炀帝的牙齿。

来,到博物馆里看“国家粮仓”

一粒粒颜色发黑的炭化粟

来自一千多年前的洛阳含嘉仓

虽已炭化但有机质成分超过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含嘉仓160号仓窖出土的炭化粟遗存。

当时的粮仓有多大?

洛阳城专门建造了大型国家储粮中心

城内有面积达43万平方米的含嘉仓

城外是拥有700余座仓窖的回洛仓

是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漕运发达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洛仓遗迹分布示意图。

俯瞰中国的江河版图

横向的长江、黄河、淮河

与纵向的大运河

犹如一个大丰收的“丰”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代运河变迁图。

蜿蜒近3200公里

穿越2500余年

唯有这条大运河

从海河、黄河、淮河

到长江、钱塘江

以南北走向逐个“贯穿”大江大河

2014年6月

作为全球开凿时间最早

使用时间最久

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

中国大运河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夜景(2021年6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申遗成功十年来

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超过200项运河考古工作

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其中7处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处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除了历史遗迹

大运河的沿线

还有无数的名城、名镇、名村

值得奔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7月3日拍摄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处江河交汇之地

诗画扬州如今光彩依旧

“运河十二景”串珠成链

古街老巷纵横交错

串起了名胜古迹

也收藏市井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州瘦西湖风景区(2023年6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一江之隔的镇江西津渡

北宋王安石从这里扬舟北上

留下千古名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今天的千年古渡

吃住行游购娱齐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人机拍摄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

在无锡

大运河穿城而过

入夜,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迎来一天中最动人的时刻

人们乘坐画舫穿梭在桨声灯影里

岸上的人们品尝着美食、香茗

陶醉于夜色下的江南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5月21日,游客在大运河江苏无锡段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乘船游览(无人机照片)。

是文化之河

更是财富之河

大运河自古就是黄金水道

江苏段更是“流金淌银”

年货运量约5亿吨

是莱茵河全年运量的2倍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5月28日,船只在京杭大运河航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俊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扬州邗江区瓜洲镇的瓜洲泵站(无人机照片,2024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从历史时光里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

到现实图景里的物阜民丰、水清岸绿、文脉流淌

千年运河

依旧生机勃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大运河龙舟赛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太平河开赛。

沿着运河沿线寻宝、寻迹

读懂中华文明血脉中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

出发!

记者:蒋芳、邱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