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烟台市市长郑德雁率队拜访武汉大学,与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围绕深化校地合作深入交流、达成共识。

梳理发现,这已经不是烟台市长第一次到访武汉大学,烟台市与武汉大学的紧密对接可以追溯到2021年的9月份。数年来,烟台市与武汉大学紧密互动,校地合作主要的方向和领域,聚焦于航空航天产业,而航空航天产业正是烟台市近年来力推的新产业新赛道。问天之路,烟台市与武汉大学协同,硕果累累,堪称校地合作的典型案例。

烟台市长到访武大

此次市长带队南下到访武汉大学,拜访了谁?谈了什么?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

郑德雁一行首先来到了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拜访了两院院士李德仁,对院士团队给予烟台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合作,以“东方慧眼”遥感星座项目为依托,以通导遥一体化技术为支撑,构建多网融合、智能服务的星座运营体系,打造国内领先的空天信息数据应用样板。

李德仁表示,烟台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优势突出,将继续深耕烟台,在科研攻关、技术应用、场景打造等方面加强合作,助力东方航天港建设国家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在随后举行的合作洽谈会上,郑德雁介绍了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烟台迈入万亿城市新征程,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东方航天港等重大载体,希望双方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健全常态化对接机制,共建武汉大学烟台东方航天港研究院,打造产业孵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在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表示,烟台与武汉大学合作基础良好,将进一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对接烟台发展所需,与烟台开展全面合作,大力支持研究院建设,导入优质资源,深化务实合作,助推烟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不难看出,此次双方对话的主题仍然聚焦烟台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校地双方都希望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问天”之路上的智力供给

检索发现,在校地紧密互动的过程中,全球测绘遥感领域的一流专家、武汉大学教授、两院院士李德仁和“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是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和标志性项目。

在我国的测绘遥感学科发展过程中,武汉大学的测绘遥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遥感技术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连续六年排名世界第一。此外,学校拥有我国测绘学科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强大的科研平台,武汉大学产出了一系列最新成果。

2021年9月,烟台市积极引进武汉大学落户合作,联合建设“东方慧眼”智能遥感卫星星座并进行产业化推广,开展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的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应用。

2022年4月22日,在海阳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应用产业园,李德仁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李德仁院士表示,“我们将同海阳市联合打造‘东方慧眼’卫星星座。”同年8月24日,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到武汉大学调研。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德雁和李德仁院士共同为武汉大学-烟台市共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卫星创新研究院揭牌。

李德仁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德仁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

当年10月8日,东方航天港产业发展大会在海阳举行。会议期间,武汉大学与烟台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建东方航天港;共同启动“烟台云”卫星数据云服务平台,打造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

2023年1月15日上午,“烟台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海阳东方航天港在航天产业领域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烟台市初步实现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里有船”的目标。

据悉,“烟台一号”是“东方慧眼”星座的首颗试验星,用于验证星座的‘通导遥’及在轨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入轨后将为烟台乃至于我省提供高质量遥感数据。

“烟台一号”卫星及“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是烟台市政府、武汉大学、海阳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产业园及其优势企业陆海空间共同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成果。

“烟台一号”成功发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烟台一号”成功发射。

2023年4月21日,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山东烟台海阳市举行2023年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智能遥感卫星烟台基地揭牌。

2024年2月3日中午,武汉大学和烟台市人民政府联手打造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业务首发星“东方慧眼高分01星”(即“烟台二号”)通过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在我国广东省阳江海域成功发射入轨。“东方慧眼高分01星”由李德仁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王密教授担任总设计师,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联合研制。

短短数年,校地双方协同,共同蹚出了一条“问天”之路。

新兴产业引擎强劲,技术、人才沿链汇聚

随着前沿卫星技术迅猛发展,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打造这一“新增长引擎”。

近年来,烟台航空航天产业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快速起势,初步形成了“天上有星”“地上有箭”“海上有船”的产业布局。2023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17%;链上企业共70余家,其中倍增企业8家、规上工业企业17家,引进合作院士2人,产业发展向好态势更加明显。

自2019年我国首次火箭海上发射在海阳取得成功以来,截至今年5月29日,海阳海上火箭发射已实现十一连捷,累计将61颗卫星送入太空,成功率100%。火箭发射频次逐步提升,品牌效应初步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5月29日下午,由烟台海阳总装出厂的“谷神星一号”海遥二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发射升空。

航空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特点。烟台市委、市政府敏锐研判,将其作为全市6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目前,烟台已形成以海阳市、高新区为领建区市,黄渤海新区、龙口市、福山区有力协同的良好发展态势,整体具备了星箭研发生产、高端装备制造、空天信息处理应用等能力。

为推动产业稳步提升,烟台正加速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沿链汇聚,推动“四链融合”,壮大发展动能。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化科研院所合作。坚持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用好李德仁院士工作站、龚健雅院士团队等平台,充分发挥高新区首批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等优势,引进众多专业人才,为航天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如今,烟台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今年烟台市将力争组织海上发射任务10次以上;加快推进卫星产业园项目建设,早日打造完成“百星生产线”;加快完成“东方慧眼”星座一阶段研制工作;保障“开放地球引擎OGE系统平台”具备商业化运营能力······未来,烟台航空航天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校地合作下的“问天”之路将越走越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周宣刚 整理报道)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