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

6月7日下午,《失信医疗:对美国卫生保健体系的反思》读书会在北京大学淑范医学图书馆二层报告厅举办。本次读书会由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张卫光教授主持,多位专家学者、师生、书友齐聚一堂,围绕着《失信医疗》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交流阅读体会与延伸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读书会上,《失信医疗》译者北京大学博士梁佳媛以“东隅·桑榆”为题展开叙述,渐进式分享了译书过程中自身心路历程的微妙变化。梁佳媛认为,该书内含着深切的社会与人文关怀,书中的理论思想与认知观点,启发并引导着国内各阶层各领域的读者,从美国医疗卫生的案例中汲取经验,从而以更为多元的视角考察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现行模式,并提出合理的规划发展建议,进而引导社会大众共同向着“健康中国”的理想目标加速迈进。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柯杨表示,在面对生命问题、疾病问题等复杂问题时,需要概率因果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单一因果的思维方式。柯杨还强调了社会医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三级医疗承载不了健康的全部,健康决定因素具有多层的复杂性,围绕遗传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人行为、公共卫生、全科医疗、专科医疗逐层递进构建起的医疗体系,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对个人来说,生活行为对健康也发挥着很大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指出,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相较于美国可能更大:过去十年间,二级及以上医院的门诊就诊人数持续增加,同时老龄化程度快速加剧,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老年速度最快、养老服务任务最重的国家之一。做好基层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通过分级诊疗解决就近就医问题,实现区域整体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保障患者健康利益的最大化,是我国努力的方向。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以“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步步为赢”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医疗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他表示,医疗领域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是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从美国的医疗体制来反思,仅仅依靠新的医疗技术和药品不能整体改善健康状况,而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素质的提升,则对整个社会健康水平提升具有更大的帮助。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发院博雅特聘教授刘国恩高度认同书中最后部分花了大量篇幅讨论的议题,即人的健康水平不完全、甚至不是决定性地取决于医疗技术。无独有偶,中国也在2016年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我们自己应当作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越来越占据了决定健康50%以上的程度。这些则是大众更应该关注的内容。

在嘉宾分享之外,读书会还特别设置圆桌论坛环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傅虹桥,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徐进,北大肿瘤医院21级博士生李晖,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21级硕士刘家硕围绕书中内容共同进行讨论。傅虹桥表示,美国医疗的问题其实是一社会的体制的综合产物,短期之内很难解决,中国的医疗改革或中国未来卫生体系的发展,应当有所借鉴。徐进表示,美国以全球4%的人口消耗了全球40%的卫生费用,但既没实现全民医保,也没达到好的健康水平,本书从医学学科发展切入剖析原因,视角新颖、论证翔实,值得不同学科的青年学者参考借鉴,共同推动建设“健康中国”所需要的健康相关跨学科研究。李辉表示,开展生物医学研究,应以多学科研究同步开展的模式为基础前提,从事医学科研的研究生,应当多关注真实世界的患者、大数据以及公共数据库。刘家硕表示此书关于医疗保健系统和卫生政策相关的内容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对读书会进行总结,表示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并非仅是医学与医疗,经济状况、社会生活水平和个人健康观念的提升才是关键所在。这本书对美国医学科研中的浮躁现象和过度医疗的表现形式等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也对美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我国的医疗发展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与启示,立足更大的战略层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大国、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情况,在治理模式、医药卫生、健康保障方面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现了正确的战略方针。阅读这本书,对照美国和我国当前的现实,相信会帮助读者对中央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从不同角度收获不同的体会。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