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说的事儿,和每一个人都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物价上涨这一件事,会无差别攻击每一个人。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就在落实放水的动作,而从6月份开始,我们又做了新的一件事情,那就是疏通水流的速度。

一旦水流通道疏通,我们每一个人都将面临物价温和上涨的影响。

这一次,你依然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但本属于你的财富,可能就要遭遇一轮财富平移,到别人的手上去了。

我不是危言耸听,大家可以继续看看我的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年底,是我们放水的开始。

当时的水,是通过特殊再融资债券发出来的,规模达到1.5万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今年,我们放水的方式多样化了。

1月初是确定了psl的定向放水方式,给三大工程输血,这轮救市我们重启了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很多人关心,那钱从哪来呢,和2015年的货币化棚改一样,从psl的专项放水来。

这是我们继续新一轮的放水方式。

到今年,我们又确定了地方回购存量房,这些钱从哪来呢?

还是专项债,大家长来给地方做补贴。

而且今年6月初,我们有15个城市,包括了上海、杭州、成都等15个城市,要开展城市更新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可以理解为是基建

年初的时候,一批负债率高的城市是停止了基建,但现在一二线城市再次重启。

这本身就够说明问题了。

本次的城市更新项目在什么地方呢?

比如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老旧片区更新改造等等。

这些地方要修补,不也需要钱吗?那这钱不就又可以放出来了吗?

而且基建的水,会比其他放水的方式更直接,直接到这些工程上,也不用经过银行绕一圈,直接给到地方,这样工作也有了,收入也高了,水也放出来了。

可不就是一箭三雕了吗?

并且,这一次放水,显然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是地方发债,让地方来想办法搞钱,但现在呢,背债的主体开始去到大家长身上,目前我们的赤字率只在3%左右,这个水平其实是远低于欧美国家的。

所以我们有空间发债,包括前段时间,我们不是开始允许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吗?

很多人说我们开始改变放水的方式,利用国债来进行无限QE。

以上,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太过于复杂。

但我说的,都是客观的消息。

不管是什么方式,我们普通老百姓只需要清楚一点:

过去我们大放水,水没出来,但现在是要疏通淤堵的水龙头,彻彻底底把水放出来。

而我们要明白,一旦水放出来了,市面上的钱就是真实在增加。

钱只要一多,温和通胀就会上来。

从去年9月份我们就提出要实现温和通胀,所以从10月份开始的政策,都是为了一步步实现这样的路径。

现在不管是企业、个人还是地方,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债务的问题

就大家觉得负债太多,压力太大,还不上,所以不敢花钱,也不敢投资。

那当务之急就是化债,如何化债呢?

2条路,一条是提高收入,第二条是实现通胀。

大家要懂,内债不是债,只要借新还旧,理论上可以不断滚雪球,只要控制好占GDP比重就可以了,不存在实际性的还债问题。

而大放水,真正的目的从来不是让物价上涨,而是让Z务贬值。

通胀率如果是20%,100万亿的债务,就变成了80万亿。

大家想想为什么贵州遵义的城投债还不上了,他们的选择方式是什么,是展期。

展期就是把这笔债到20年后再还,大家觉得20年后,在通胀的稀释下,这笔债务实际还有多少。

所以,今年开始,我们的策略会开始调整从放水,到疏通水流。

也就是说,今年我们能感知市场上的钱慢慢变多。

一句话总结:拉动经济,已经从吹喇叭进入到实质性的落实阶段。

其实每一次信号的开启,都不可能公平地传递给每个人,但富人和中产往往是更灵敏的。

因为每一次的放水,都是一次财富的平移。

持有资产的人,哪怕资产价格不涨,但在通胀率上涨的时候,等于债务被稀释,资产被动升值。

举个例子,10年前在深圳普遍收入3-4000元的时候,1万多的均价买一套100㎡的房子,每月月供大概5000元左右,对当时的收入来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5000的月供根本不算什么,与此同时这套房子还涨价至少6-7倍。

这就是通胀之下,资产被迫升值比拿钱贬值要好的原因。

如果大通胀来临,持有现金贬值的那部分钱,等于被持有资产的人抢走了。

到这,部分人看得懂,部分人看不明白。

这是认知上的差异,大家会发现所有富人都在负债,越是通胀越是负债,这就是原因。

你只要记住一个关键:没有一个大家庭能够接受通S,那就够了。

更详细的东西,说的太多就很敏感了,现在大家可能还没感受到通胀的影响,那继续再往后呢,一切就不好说了。

这几年放出的巨量货币,不可能凭空消失,而现在的一切困局,都需要破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胀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感觉。

尤其那批5-60年代的人其实感触最深。

现在你要是穿越回80年代和你爷爷说,以后你去北上广深打工,每月工资1万的时候。

你爷爷肯定会打爆你的头,认为你想钱想疯了。

因为80年万元户就约等于现在的百万富翁了。

但是30年后的现在呢,1万元可能也只够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维持温饱。

30年的时间,完全不一样的购买力,这就是通胀的可怕。

大家觉得老美为什么强大?

是因为军事和科技?是,也不是。

那是因为他可以在纸币时代利用美元收割全世界的财富。

说白了钱本身不是财富,只是信用时代的表现形式。

这就决定了,世界上没有一种纸币是可以保值的,货币的持续贬值是趋势,也是必然。

很多人体感认为工资上涨速度跑不赢房价。

那是因为资本回报率比劳动回报率更高,工资是靠出卖劳动力换回来的,可每个人每天最多拥有24小时,这是最公平的。

你想靠劳动力来换工资的增长,上限就是24小时。

但是印钱就不同了,机器一开就行了,但人怎么跑得赢机器呢?

所以房子天然会有双重属性,一个是居住,一个是金融。

决定居住的是人口,但决定金融属性的是货币。

之前很多人喜欢拿人口来说事儿,就是说人口减少,无人接盘了,房价如葱了。

这句话一部分是对的,但只是从居住属性去说,人口减少,没有居住需求,有部分房子确实是会持续降价的。

但很多人忽略了金融属性,金融属性玩的就是货币供应,要大放水,稀缺的优质资产必涨,这是金融属性决定的。

所以只要我们确定要走温和通胀这条路,我们就要开始做好水流从今年或者明年流出来的准备。

我们只需要记住:

货币可以持续超发,但资产不能超发,所以资产才值钱,货币只是用来衡量资产价值的购买力而已。

通胀是不可能消失的,只会转嫁,最早拿到钱的,会先赚到钱,最后拿到这笔钱的,钱已经贬值了,只能沦为通胀的接盘侠。

以上理念,希望大家越早知道越好,越早明白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