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这样一位智者,也有他的局限性,就是他的用人眼光非常差劲,误杀了两位猛将,如果留下任意一人,蜀汉都有可能统计三国,那么这两员猛将是谁?诸葛亮又为什么要杀他们?他们的死对蜀汉的基业又造成了哪些无可挽回的损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蜀汉人才的凋零

一开始刘备手下是人才济济,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但还没等到一统天下的那天,这些人就已经死了一大半了。

军师庞统法正英年早逝,关羽张飞死于非命,黄忠死于夷陵之战,北伐途中赵云关兴张苞等一干老臣也因病去世,最后还有两员猛将又被诸葛亮误杀,致使北伐局势更加岌岌可危。

无人可用的诸葛亮积劳成疾,最终带着无法统一天下的遗憾病死在五丈原。所以诸葛亮究竟误杀了哪些大将呢?如果这两个人不死,蜀汉是否有机会一统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杀马谡

马谡,字幼常,湖北襄阳人,他们家一共有五个兄弟,其中马谡的哥哥马良还曾经跟随关羽镇守荆州,后来又在夷陵之战中为国捐躯,可以说马谡一家都为蜀汉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马谡最初参加蜀汉集团是在赤壁之战之后,当时刘备从孙权的手里借得荆州,征辟马谡为官,后来刘备想要进一步吞并巴蜀,于是率军前往蜀地,马谡就先后担任了绵竹和成都这两个地方的县令,后在地方上任期间更是功勋卓著,升迁为越随太守。

马谡这个人才华横溢,平时一闲下来就喜欢和将士们谈论兵法战略,诸葛亮后来也听说了他的大名,将他征辟过来作为自己的幕僚,马谡听说这个消息,非常的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他知道,诸葛亮这个人胸怀韬略,将天下诸侯都玩弄于股掌之中,如果跟随这样一个人,耳濡目染,自己一定能够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

而且诸葛亮是蜀汉的重臣,自己如果能够得到他的器重,那么飞黄腾达指日可待。诸葛亮第一次召见马谡,马谡就提出了“以德化民”的治国方针以及“以农为本”的发展道路。

诸葛亮听完马谡对治国的独到见解,对他更加器重。蜀汉建兴三年,蜀国南部的南蛮族首领孟获举兵造反,诸葛亮闻讯,主动请缨前去平叛,当时的马谡担任参军,随军出征。

孟获兵强马壮,为人又桀骜不驯,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是和孟获交手数回,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正一筹莫展之际,马谡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蜀军应该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南蛮的实力虽然不如蜀国,但他们民风彪悍,不归王化,如果不让他们输得心服口服,他们是不会真心归降的,如果他们不真心归降的话,日后北伐就有可能会腹背受敌。

诸葛亮听了马谡的话大喜,马谡的见解竟然与自己不谋而合,自己之所以不敢表达出来是因为举棋不定,现在马谡的话验证了他的想法,诸葛亮仿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后来诸葛亮多次擒拿孟获,但都没有杀他,最终孟获被诸葛亮的仁义感化,真心归降蜀国。由此可见马谡确实是一个人才,作为参军,他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作为部下,他也能够及时的鼓励领导,带领军队走向胜利。平定孟获后,诸葛亮开始北伐,祁山之战中,马谡巧妙地利用地利和火攻战术,大败魏军,诸葛亮见状非常欣慰,有意将他当作接班人重点培养,所以一直给他寻找刷资历的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第一次北伐曹魏期间,诸葛亮必须要选出一位大将镇守街亭,街亭是蜀汉运粮要道,街亭能否守得住关系着这次北伐的胜败,所以诸葛亮必须慎重考虑守街亭的人选。

这时马谡毛遂自荐,诸葛亮立刻答应,但又担心马谡缺乏实战经验,于是派王平作为副将辅佐他。可惜后来马谡不听诸葛亮当道扎营的建议,执意屯兵山上,大败而归,诸葛亮只能含泪斩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蒋琬持圣旨前来劝诸葛亮刀下留人,众将也认为马谡虽然战败,但毕竟是个人才,也立过大功,所以都苦劝诸葛亮。但诸葛亮沉浸在悔意当中无法自拔,还是斩了马谡。

马谡虽然缺乏作战经验,但作为理论性人才是很合格的,正是他的攻心计帮助了诸葛亮平定孟获,为北伐扫清了后顾之忧。如果诸葛亮一直把他当作参军任用,就不会有失街亭的悲剧。

如果诸葛亮饶马谡一命,让他将功赎罪,负罪感满满的马谡肯定会更加尽心尽力出谋划策。诸葛亮不仅误用马谡,而且误杀马谡,两个失误给蜀汉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杀魏延

魏延一开始是荆州刺史刘表的部将,生的面如重枣,相貌堂堂。刘表去世之后,刘琮即位,蔡瑁专政,后来曹操南下,蔡瑁畏惧曹操的势力,准备献出荆州以求自保。

当时刘备被曹军追杀,逃跑途中经过襄阳,蔡瑁下令封锁城门,不让刘备进来,此时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的魏延却挺身而出,开了城门迎接刘备进来,但刘备不愿惊扰城中百姓,所以离开了。

可见魏延具有一双识别英主的眼光,却总是时运不济。后来曹军压境,魏延没有向曹军投降求饶,而是勇敢的上去和曹军大将文聘交战,可惜兵微将寡,魏延只能杀出重围去长沙投靠韩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关羽攻打长沙,和长沙守将黄忠交战,黄忠因为和关羽英雄相惜,所以放了关羽一马,结果却被韩玄误认为是通敌,韩玄下令斩杀黄忠,关键时刻魏延杀死韩玄,救下黄忠,然后打开城门,迎接刘备。

刘备正要封赏魏延,却被诸葛亮打断,诸葛亮叫来刀斧手,要把魏延推下去斩了,并解释了原因,他认为魏延这个人对主上不够忠心,拿着人家的俸禄却杀人家,居住在别人的地盘却随意献出城池,这样一个不忠不义之人如果不杀,日后必为大患。

但是在乱世,“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是公认的真理,况且韩玄这个人残暴不仁,轻贤慢士,把长沙城搞得乌烟瘴气,这样的人就算魏延不杀,也会有其他人杀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诸葛亮攻打长沙城之前,攻打过武陵郡,武陵郡的守将巩志也杀了太守,然后献出城池,诸葛亮却不杀他,反而大加封赏,同样的行为为何如此双标?

主要还是因为诸葛亮针对魏延,魏延这个人能力很强,而且很有主见,这样的人是不会甘心听诸葛亮号令的,诸葛亮可能是害怕魏延抢了自己的风头,又担心魏延这个人太有想法,日后不好管理,万一将自己取而代之,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不过幸亏刘备求情,才救下了魏延一命。后来魏延跟随刘备入川,屡立战功,战后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在武将之中地位仅次于五虎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备去世后,魏延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献上“子午谷奇谋”,他主张自己先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到达长安城下,一举拿下长安,再让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赶到长安支援,届时两面夹击,一举克定中原。

但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敢冒险,所以没有采纳这一策略。战略上的分歧也使得诸葛亮对魏延渐生杀心。

魏延见诸葛亮不采纳自己的意见,愈发不满,在进攻箕谷时,他擅自行动,去截杀魏军,险些丧命。后来诸葛亮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想要续命,于是点燃七星灯做法,并吩咐任何人不准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魏延却闯进帐中踏灭七星灯,诸葛亮眼看复活无望,索性将气都撒在魏延身上,魏延走后,诸葛亮立刻召来马岱,吩咐他在自己死后依计斩杀魏延。马岱领命,在诸葛亮死后不久杀了魏延。

人无完人,即使是诸葛亮这种近乎完美的人物也会有容不下的人,魏延的一生,其实没做错什么事,却在一开始就受到诸葛亮的针对,诸葛亮对魏延排挤打压,到死之前都在想着怎么杀魏延,一个优秀的人才就这样活生生地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这两个人的死对蜀汉造成了那些损失?

有一句俗语叫做“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意思是说蜀国后期后继无人,连廖化这种能力平庸的将领都能担任先锋,可见蜀汉人才确实太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死后,姜维连续发动了九次北伐,屡战屡败,最后把蜀汉带向灭亡。如果当初诸葛亮能为姜维留下马谡魏延二人,说不定可以挽回颓势。

马谡可以为姜维出谋划策,魏延可以执行子午谷奇谋。可惜姜维时代,蜀汉人才只剩下他一人,他所承受的是无尽的孤独与疲惫。

结语

乱世之中,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诸葛亮却杀了两个,对蜀汉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果这两人不死,蜀汉能否统一天下?答案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局势的崩盘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的,强如诸葛亮也无法逆天改命,何况马谡魏延之流?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中国知网——佚名——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