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修列传

欧阳修列传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县(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宋朝第一位文坛领袖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郑氏出身名门望族,发誓不再另嫁,亲自教导他学习。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母亲就用狄草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欧阳修从小聪敏过人,书读过一遍就能背诵。

当时,宋朝已经兴盛六十多年,但文章体裁仍然是延续五代的习惯,文辞浮靡华丽、内容空虚。早在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就反对这种文风,提倡平实自由、易于表达思想的“古文”。

北宋初年也有学者提倡“古文”,但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欧阳修十岁时,偶然得到韩愈的文集,废寝忘食地阅读,非常仰慕他的文才。

欧阳修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名列前茅。第二年,前往西京洛阳任职,与尹洙、梅尧臣结为好友,互相切磋诗歌文章。他们共同立志改变华丽空虚的文风,推行“古文”。恰好上司钱惟演喜爱青年才俊,厚待欧阳修等人,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琢磨古文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后,欧阳修被调回朝廷任职。好友范仲淹呼吁宋仁宗严惩腐败,欧阳修看得更为深刻,指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范仲淹被贬,他也受到牵连被贬。

1043年,范仲淹主持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被调回朝廷担任谏官,积极参与改革,提出整顿吏治、军事等建议。

不久后新政失败,改革主要人物相继被贬,欧阳修上疏分辩,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人都知道他们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没有听说过他们有被罢免的罪行。自古小人谗害忠良,这说法离我们不远啊。”奸佞之徒更加忌恨,捏造罪状,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其间,欧阳修写下传世名篇《醉翁亭记》,古文艺术达到成熟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后,欧阳修因为政绩突出,又被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1054年,欧阳修又遭诬陷被贬。上朝辞行时,宋仁宗感到后悔,亲口挽留他说:“你别走了,留下来修《唐书》吧。”欧阳修便与宋祁一起,修撰《新唐书》,另外,他还单独修了《新五代史》。《新唐书》和《新五代史》都属于“二十四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欧阳修一直提倡古文写作,主张诗歌革新,提倡平实的文风,鲜明地反对内容空虚的“西昆体”和语言晦涩的“太学体”。

1057年,欧阳修担任科举主考官,坚决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看到写这种文体的考生,一律不予录用,而慧眼识珠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北宋文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结束了自南北朝以来占据统治地位长达六百年的骈文,开创了文章写作的新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考中进士之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文采斐然的感谢信。欧阳修读着信,不知不觉浑身冒汗,觉得这个后生可畏,应该避让他三分。尽管如此,他还是不遗余力地提携苏轼,苏轼也不负期许,终成大器。

欧阳修写作文章十分认真,晚年常把年轻时写的文章拿出来打磨。他的夫人关心地规劝说:“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还费这份精神。又不是小孩子了,还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说:“不怕先生骂,但担心后生们笑话。”他的这种态度,终使自己成为一代文章宗师。“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占六人,除他之外的五人都出自他的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仁宗晚年,欧阳修逐步得到重用,历任开封府知府、枢密副使、副宰相等高官。当时仁宗没有儿子,一直不册立太子。

欧阳修说:“陛下治国已经三十六年,现在还没有立太子。过去汉文帝刚即位,就根据群臣的意见选立了太子,而他在位很久,被称为汉太宗。后唐明宗不喜欢别人谈论立太子的事,又不肯早点决定,以致变乱迭起,国家灭亡。陛下有什么疑虑,这么久不做出决定呢?”后来仁宗选立英宗为太子,就是受这番话的影响。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自持,不断被污蔑,晚年多次想辞官回乡,皇帝都不同意。王安石变法开始后,欧阳修请求停止青苗法,被王安石诋毁,于是愈加迫切地请求回乡,宋神宗最后允许了。

1072年,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他奠定的文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各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光列传

司马光列传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 史学巨匠

司马光出生在光州光山县(今河南省光山县),当时,他父亲正在这里担任县令,所以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勤奋好学,聪颖过人,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七岁时就能理解并背诵《左氏春秋》,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县衙后院玩耍,有个小孩爬到一口大水缸边沿上玩,不小心掉到了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被淹死,别的孩子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缸砸破,小孩得救。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光十多岁时,他父亲辗转千里,前往四川任官,也一直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育。所以司马光自小走过许多地方,四处访古探奇,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知识。

司马光二十岁一举高中进士,正准备一展远大抱负时,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司马光悲痛万分,连续服丧六年。居丧期间,他化悲伤为动力,读了大量的书,写了不少文章,对一些古人古事提出了独到见解。服丧结束后,司马光先后在地方、中央任职,时间长达二十多年。

宋神宗即位后,决心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重用王安石,开始改革。司马光和王安石原本是好友,但因为政见不同,在治国理财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争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提出:“国家财政不足是因为不善于理财。”司马光质疑道:“你所谓的善于理财,无非是通过加税搜刮百姓罢了。”王安石说:“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也能使国家财政富饶。”司马光反驳说:“天下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天地出产的财富万物不在民就在官,如果设法夺取百姓的利益,其中的危害比加税还可怕。”司马光没有被王安石说服,仍然反对新法,于是主动提出辞职,退居洛阳。

宋神宗病逝后,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当政。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法,将司马光等反对新法的大臣悉数召回,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司马光把新法比作毒药,主张全部废除。当时苏轼等人劝他保留新法的合理部分,司马光执意不听。苏轼气得连声高呼:“司马牛!司马牛!”指责司马光脾气倔强,有如犟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066年,司马光曾向宋英宗进献八卷《通志》,讲述春秋战国的历史,英宗看后大加赞赏,命令他组织人手,继续编修。

王安石变法期间,司马光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专心编撰此书,直到1084年,这部史书才全部修完。司马光将史书献给宋神宗,神宗十分重视,认为可以从中吸取历史教训来帮助治理国家,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自写序。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历时十九年编成,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万字,记载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虽然由多人执笔,但由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不仅极具史料价值,而且文字优美,文学价值也很高。内容方面,以政治史为主,旁涉思想、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争读不止,点评批注的人更是不胜枚举。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86年,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灵柩被送往家乡夏县时,京城百姓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比车水马龙的声音还要大。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司马光一生诚实,刚正不阿,才华出众,一直被视为士大夫的典范,享有极高的声望。他当宰相后,全面彻底地废除新法,打击变法派官员也不遗余力,已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等到宋哲宗亲政,厌恶守旧官员对自己的轻视,全盘恢复了宋神宗新法,进一步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册《宋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