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近期,有高校学生向央视网《新闻+》记者反映,毕业前请导师和同学吃饭,饭菜、酒水和礼物人均花费几百上千元。据称,毕业“谢师宴”在一些院校是“师门传统”“每年都有”,给学生们造成了经济压力。(据6月19日央视网报道)

有同学称,自己正在筹备今年的谢师宴。“我们7名研究生毕业要请四十多人吃饭,人均费用500元—1000元。此外,还有礼品以及鲜花酒水的费用,人均又是数百元。”某高校硕士毕业生刚和3位同学一起举办了一场谢师宴,平摊后每人的花费在1500元左右。

谢师宴成了毕业时的负担(图源:央视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师宴成了毕业时的负担(图源:央视新闻)

同学吐槽道,原本毕业季需要花钱的地方就多,答辩、搬家、拍毕业照,都是开销,谢师宴的费用让本不宽裕的荷包更显囊中羞涩了。

这几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同学都提到,谢师宴是“师门传统”,宴请的对象包括自己从研一到研三的导师、师娘和所有同组的学生,自己也参加过学长、学姐请客的谢师宴。在这种情形下,哪怕是内心不想参加的,碍于情面也不得不参加,“如果不参加,会被同学在背后议论和指责。”

谢师宴说白了就是一种人情世故。导师与同门子弟坐在一起交流博感情,也是一种圈子文化。

有的谢师宴变味了(图源:央视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谢师宴变味了(图源:央视新闻)

老师与学生可不可以在一起吃饭?老师门下的学生可不可以组个饭局?单纯从人际交流的角度来看,通过简单的聚会,交流一下学习与生活情况,彼此启发,相互促进,也未尝不可。有同学提到,不少导师会体谅学生的经济状况,主动选择在平价餐厅举办谢师宴,甚至有导师自掏腰包请学生吃饭。有这样的体谅之情,在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在学生毕业时以简单吃个饭聊表心意,互相道别,互致祝福,基于人之常情,也无可厚非。

但一些变味的谢师宴就不可取了,追求豪华气派的场面,相互攀比宴席的档次与牌面,连酒水也是高档化,这就成了“面子工程”。把酒席的档次与对导师的尊敬挂钩,认为谢师宴的规格和花费越高,就是对导师的心意越诚、感情越厚重。这无形中让谢师宴步入误区,既助长了奢靡之风,又扭曲了师生关系。请客的学生为了场面上的好看,不得不与人攀比,无形中就增加了经济负担。如此谢师宴,只会“谈钱就伤感情”,哪能留下美好记忆。

有的谢师宴掺杂了其他方面内容(图源:央视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谢师宴掺杂了其他方面内容(图源:央视新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导师当以帮助学生在学业上有进步为己任,以学生在科研上取得成绩为荣,可以成为学生感念一辈子的引路人,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而不是以师生关系、同门关系拉山头,结成学术上的圈子。这只会让师生关系变味。好的“师门传统”应该是君子之交,不用背负人情世故的包袱,一切简简单单,纯粹而温暖。

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感情(图源:央视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感情(图源:央视新闻)

“谢师宴的实质性内容,就是打圈敬酒说些吉祥话,饭也不好吃,钱都花在酒水上了。”如此为了应酬而应酬,说些言不由衷的废话,真是浪费彼此的时间。对导师的感情与感激,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表达,那些朴素真诚的方式更能打动人。掺杂了物质、功利、世俗的表达方式,再显得有仪式感,也是徒有其表,只会显得俗气而空洞。记得那些帮助,让那些温暖在岁月中伴随自己前行,像老师帮助自己那样去帮助他人,像老师那样去认真治学,以成为有用之才来回报老师的培养,这更有意义。

无论导师还是学生,都不妨让人际交往单纯一些,老师可以谢绝学生的宴请,同学也可以不必违心去参加或组织宴请。真正值得尊敬的导师,也不会在乎这些形式。让“师门传统”少些人情世故,相处起来才会轻松,发自内心的感情也更能长久。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