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喷洒、人工套袋等传统的水果保鲜方法,对环境以及水果品质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果膜卫士——喷施型水果防护智能液膜”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王红蕾说,目前,项目团队已研发了一款新型水果防护保鲜的液膜产品。该产品已在广东、江苏等地广泛应用,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

“我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团委书记杨珊珊介绍,近年来,学校立足农科特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较为完善的“1个体系、2种模式和3个载体”创新创业竞赛教育体系。

学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通识必修课、选修课两大板块,通过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多种创业计划竞赛两种模式,鼓励学生以项目、社团和学生组织为载体,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系列课程面向全校开展,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院长黄江华介绍,学生们从创新创业导论入门,大三开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一并发力,三全育人,同学们有机会进入合作企业“真枪实弹”地体验与实践,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聚集着一群充满奇思妙想的学生。他们向专业指导教师请教注册公司等相关知识,不断优化、推动想法落地。黄江华举例说,部分学生尝试在校园内发展打印业务,孵化基地就为他们提供创业的资源;而有些学生想从食品加工入手,教师们考虑到食品卫生安全保障对专业性和科学性的要求较高,便引导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方向。

除理论指导外,孵化基地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了双向沟通的桥梁。学校轻工食品学院2016级学生蔡钰在校期间创建、孵化“TU纯天然之家”项目,并成立了初创公司。2017年,该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洽谈会上,获得了创投公司200万元意向投资。

蔡钰毕业后继续运营着该公司,同时反哺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她鼓励学弟学妹到公司里实习,或支持他们在孵化基地里注册一个子公司,帮助他们尽早体验就业创业现实环境。

孵化基地还时常联系优秀的企业家入校,通过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模式,以科研项目为中介,由企业“定制”训练方案,满足校企双向匹配需求。学校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色,主动寻求校企合作机会。学校化学化工学院与珠海得米化工有限公司共建高吸水性树脂研究开发中心,并选派师生前往中心共同研发新产品。据了解,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大学生(孵化)基地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成为学校师生开展农村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此外,学校团委积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创,以赛促学,让校内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走出去”。学校专门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等用于项目孵化和培育,同时建设多个实验室并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硬件保障。

近期,“国氢创芯—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国家标准制定者”项目团队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广州工行”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我们关注氢燃料电池方面的标准制定情况,致力于提高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的性能和稳定性。”项目学生负责人林郁表示,得益于扎实的化学与材料知识,以及学校教师的丰富资源和专业指导,他们才能突破传统测试的局限性,找到更准确、可靠的测试方式。

“成功的经验需要宣传与推广。”黄江华表示,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朋辈分享讲座等活动,搭建学生间经验沟通、资源共享的舞台,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分享会名额不少,但每次‘上新’,总会‘秒没’,看来大家热情高涨。”黄江华笑着说。

林郁在校团委组织的科技创新朋辈分享讲座中讲述了自己从零到国赛金奖的故事。面对学弟学妹们的提问,他也倾囊相授,“对创新创业感兴趣,但感到迷茫,我建议大家把握学校平台资源,走出校园,到企业里实践,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林郁希望通过经验分享,能够让他们在就业创业方面少走弯路。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开花结果”,不少学生成功创业典型涌现。近三年,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两金一银两铜的成绩;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广州工行”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中,获1项金奖、4项银奖、8项铜奖,参赛总成绩和获奖数量创历年新高。(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谢钰然 龚慧枫 记者 刘盾)

作者:谢钰然 龚慧枫 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