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6月19日),随着最后一片钢箱梁焊接完成,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黄茅海大桥成功实现合龙,这也意味着整座跨海通道实现了贯通,为项目2024年底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中午,随着最后一榀钢箱梁焊接完成,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黄茅海大桥成功实现合龙,江门、珠海在珠江以西的黄茅海海域上顺利“执手相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茅海大桥跨越黄茅海海域的两条航道,采用3塔2跨的独特设计,是一座采用独柱式双索面全漂浮体系的斜拉桥。大桥单孔跨径达到720米,桥梁全长2200米。黄茅海大桥桥面采用分体式钢箱梁设计,桥面总宽50.4米,这是分体式钢箱梁在广东省内首次大规模应用。

黄茅海跨海通道预计今年底建成通车

目前,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24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早日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

黄茅海大桥建设突破三大技术难关

作为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桥,黄茅海大桥在建设中突破了多个技术难关,展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实力。

黄茅海大桥建设中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台风。由于地处珠江西侧的入海口,这里正是台风登陆的区域,项目建设中就曾遭遇多个超级台风的侵袭。如何规避台风对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安全带来的影响,对建设单位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经理 孙文晋:我们目前最大悬臂状态,是我们桥抗风最薄弱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在桥位有一些抗风临时支架,以及我们临时的阻尼器,这些措施保证我们建设期抵抗各种不利工况的台风影响,保证我们结构安全。

除了抗击台风以外,黄茅海大桥的几座斜拉桥,还遭遇了涡振现象的困扰。也就是在风速不高时,桥面会出现有限幅度的震动,虽然不会威胁桥梁结构,但是对于行驶在大桥上面的车辆,会带来晃动的行驶体验,影响车辆行驶的舒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 朱超:涡振这一块,像我们看到的外面这些钢板,这个其实不是主体结构需要的,就是为了抑制涡振需要的。这一块整个全线做了差不多150多种的断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茅海大桥第二个技术难点,就是高盐高湿度的海洋环境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为此,建设单位对大桥结构物进行了抗渗、控裂耐久性的创新,包括对钢结构的涂装采用自动化,对斜拉索,研究提高它的抗老化和防腐功能等。

项目克服的第三大难题,就是由于异形索塔施工难度大,设计施工必须精准无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经理 孙文晋:主塔建造,首先我们采用了造型技术,BIM技术,实现了它所有断面的一个三维的姿态,能够保证我们在建设期,我们的钢筋,我们的模板都能够实现大幅提高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