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045年,欧阳修被贬到安徽滁州担任太守一职,他挥墨写下一篇《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只见快乐,未闻悲伤。那,欧阳修到底是因为什么被贬的呢?他心中就没有一丝苦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迎风雨

欧阳修出生在四川绵阳,而他的父亲属于是老来得子,已经五十多岁了,因此一直带在身边宠爱有加。但这种其乐融融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欧阳修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离世。孤儿寡母难以生存,欧阳修的母亲就带着他去投奔了在随州做官的欧阳晔。

欧阳晔见到嫂子、侄儿自然是别无二话,将他们安置住下。只是,欧阳晔虽然做官,但是这个人两袖清风,从不做贪污受贿的事情,日子过的很是清贫。他负担欧阳修母子二人的吃穿都有些吃力,更顾不得欧阳修上学的问题了。

欧阳修的母亲出身书香世家,有一定的眼界和格局,她深知,欧阳修的未来只能靠他自己,他的出路就是:好好读书。没有钱请先生,她就自己教;没有钱买纸笔,她就用一支芦苇(古言称:狄)教欧阳修在沙地上写字。这就是成语画荻教子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欧阳修没有辜负母亲的苦心栽培,他勤学苦练。十岁做出的文章,被欧阳晔大加赞赏:“你将来定能有一番作为,扬名天下”。欧阳修听到夸赞,对未来一片向往,只是他未曾想到的是,前路还有疾风骤雨在等待着他。

自古以来,验证才学的一个普遍方式就是考试。欧阳修自然不是例外,只是,出乎意料的,他参加了两次乡试,两次落榜。两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打倒这个少年,他思索一番,怀揣着自己写的文章,去拜见了时任知汉阳军的胥偃。

胥偃看完欧阳修的文章,对他很是欣赏,就亲自推荐他去国子监参加考试。这次,欧阳修很争气,不仅在国子监的两场考试中都考了第一名,随后参加的礼部省试中,他也拔得头筹,一时风头无量,他证明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了,欧阳修对此很有信心,他要拿个状元!但是,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他不仅没得状元,还落到了第十四名,这中间的差距实在是有些大。

有传言说是欧阳修才华很高,但是考官们怕他恃才傲物,想要先给他一点挫折,挫挫他的锐气,就给了他这样一个不瞩目的名次。但是,仔细研究当时的官场背景,就会发现这里面另有隐情:欧阳修只是朝廷斗争的牺牲品。

从欧阳修踏入官场的那一刻起,有些伏笔已经埋下。欧阳修的母亲通情达理、识大体;他的父亲、叔叔做官清廉、为人正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欧阳修自然是学不会阿谀奉承、学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一点在官场上也有深刻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理想而献身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为了削弱大臣的权力,稳固统治,采取了两个主要措施。一个是政治上实行一职多官:例如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就增设副宰相。

所以,北宋的官员队伍愈来愈庞大。而为了笼络人心,在待遇上还采取“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政策。人多、工资又高,国库花销蹭蹭增加。

另一个是军事上实行多养兵政策,广泛招募士兵,据统计,每年养兵的花费就占了赋税的十分之一。而为了防止武将大权在手,对其权力多加限制,导致出现一个很滑稽的情况:武将和士兵相逢不相识。可想而知,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几乎是没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现象持续到宋仁宗执政时期,国家积贫积弱现象已十分严重。庆历三年的时候,宋仁宗大掌一挥:改!这个重担就此落在了范仲淹肩膀上,史称“庆历新政”。这位提出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没有辜负宋仁宗的期望,他尽心尽责。

范仲淹提出了十项改革,内容包括如何削减不必要的官职、如何进行绩效考核开除不称职的官员以及如何通过科举方式科学的选拔有用的人才。

但自古以来,改革就没有顺利的。范仲淹的提案影响了贵族官僚的利益,这是砸别人饭碗的事,那自然是遭到了对方猛烈的攻击,随后,范仲淹被贬。改革派势单力薄、敌人来势汹汹,在这种情势下,多数官员都选择明哲保身,以免被牵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欧阳修不是这种人,从小的家庭教育、数十年的寒窗苦读,让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行为准则:只做对的事。所以,在这个国家需要他、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

当时的欧阳修担任谏官一职,在宋仁宗让范仲淹实行改革的时候,他就拍手叫好,也多次谏言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待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等到范仲淹被贬的时候,欧阳修自然是知道美好的期待已经幻灭,改革以失败告终。

满朝文武支支吾吾,不敢为范仲淹等人辩解,欧阳修对这些人十分失望,都埋着头做鹌鹑,国家的希望在哪里?于是他奋笔疾书,为范仲淹等人辩解,直言改革的必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枪打出头鸟,欧阳修仗义执言自然成为了官僚们的眼中钉肉中刺,纷纷调转枪头对准了他。弱小无助的欧阳修,也难逃被贬的命运,他被贬的地点即是滁州。

被人传诵近千年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这段时间写出来的。身在朝堂居高位,却不能遂自己的意愿做好事、做正确的事;被贬后,欧阳修反而得到了这个机会,他将滁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得到当地百姓的真心拥护,他也算是在此实现了自己的政治追求。

但就是这样一位清风霁月的人,还曾被人泼了两盆脏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清白白在人间

“盗甥案”

第一盆脏水是杨日严与钱明逸泼的,恰好是在欧阳修因为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改革而腹背受敌的时候。

当时欧阳修的妹妹嫁给了张龟正做继室,后来,张龟正去世,留下与前妻生的女儿张氏无人照料,欧阳修的妹妹就带着她一起回了娘家。对待这位不是妹妹亲生的女儿,欧阳修并没有慢待,反而是当成了亲外甥女一般照料。

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与所嫁之人息息相关。张氏及笄后,欧阳修怕她今后吃苦受罪,谨慎的为她选择夫婿,最后定了家族中可靠踏实的欧阳晟。谁料,张氏与欧阳晟结婚后,根本没有共同话题,夫妻关系紧张,张氏不甘寂寞,就与家中奴仆发生了男女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纸包不住火,这件事终究被欧阳晟察觉到了,怒火中烧的他将张氏告到了开封府。而开封府的府尹正是杨日严,曾因为贪污受贿被欧阳修弹劾,一直怀恨在心。

杨日严知道张氏与欧阳修的关系后,十分兴奋,于是便利用自己的职权,对张氏威逼利诱,让她承认在嫁人之前,被舅舅欧阳修玷-污过。张氏一生没受过什么苦,承受不住重压,就按照杨日严安排的说了。

此事传到了另外一个人耳朵里,这个人就是钱明逸。当时正值“庆历新政”改革期间,欧阳修站队改革派,钱明逸心有不满,恰好听闻张氏的事情,就准备再加一把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张龟正死后,他唯一的女儿张氏能够继承一些家产,钱明逸打听到之后,就花钱买了下来,署了欧阳修的名字。告到御前,说欧阳修不仅趁外甥女年少无知要了她的身子,还侵占了她的财产。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盗甥案”,纯粹是政敌的恶意污蔑。但起初也给欧阳修造成了一定的名誉损失,不过,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件事最后还是被查清楚,还了欧阳修一个清白。

“伦理案”

第二盆脏水,也是来自于政敌。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担任御史中丞的彭思永和担任殿中侍御史的蒋之奇,诬陷欧阳修和他的大儿媳有苟且之事。这种丧心病狂的诽谤,让欧阳修非常愤怒,他大声问这两人有什么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承认是道听途说的。做为诬陷的惩罚,两个人都被当时的皇帝明神宗贬官了。但是,欧阳修终究是对这些人失望了。后来,王安石变法中,与他政见不合的人再此对他打击报复,欧阳修心灰意冷,就辞官隐退了。

结语

公元1072年,欧阳修66岁,在安徽阜阳颍州去世。面对野兽敢独行,欧阳修义无反顾为理想而献身;两盆污水,脏的是别人的心,脏不了他的身。有些人死了,但是他永远的活着,欧阳修传达的精神依然闪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中国知网:《欧阳修:功立当朝,德传万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