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莅临哈军工进行参观,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途中敏锐地发现了一处显著的不足之处。

1955年,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钱学森满载荣誉回归祖国。他甫一归来,便急切地踏上了哈军工的参观之旅。而在这趟充满期待的旅途中,他得到了开国大将陈赓的亲切接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刻的哈军工已初露峥嵘,学院内设置丰富,涵盖了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以及工兵五大专业领域,钱学森对此倍感欣慰。然而,就在即将结束参观之际,他意外地目睹了一幕令人不安的场景,随即毫不留情地指出学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钱学森在哈军工究竟目击了哪些景象?他提及的重大议题,又究竟是指的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备受争议的游览活动

在1952年,陈赓意外地收到了一项来自毛主席的绝密指令,这项指令的任务非同寻常,即着手创建一所专为军事工程而设的学府。

这所学院旨在汇聚卓越的师资力量,并吸引最顶尖的学生加入。陈赓深知这一使命的艰巨性,因此他丝毫不敢有所懈怠,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项重要的工作中。

在1952年之际,陈赓毅然肩负起筹建哈军工的重任,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努力,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至1953年4月,哈军工的基本建设已然告捷。紧接着,在同年的9月1日,哈军工隆重举行了首届开学典礼,标志着这一新兴学府的正式诞生。而陈赓也在这个重要时刻走马上任,成功担任了院长的职务,为哈军工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至1955年,哈军工已逐渐建立起十大科系,其领域之广泛,从陆地到航空,再到航海,可谓无所不包。然而,就在哈军工如此蓬勃发展之际,陈赓却敏锐地洞察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导弹与火箭的制造,至今仍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显得模糊不清,难以捉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溯到1942年,德国已然在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首枚导弹。然而,我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直至50年代,我们甚至连制造导弹所需的基本原料都无从谈起,更别提拥有相关的设计图纸了。这一对比凸显出当时我国在导弹技术方面的落后与不足。

为了攻克这个棘手的问题,陈赓构思了一个新颖的策略:诚邀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们前来考察,并根据他们的宝贵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改进工作。

在众多航天领域的卓越人才中,陈赓首先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那位杰出的人才——钱学森。

谈及钱学森的生平成就,他无疑堪称顶尖专家中的佼佼者。

在1929年,钱学森选择了国立交通大学,并致力于深入研习机械工程专业。

在1939年,钱学森成功地在美国获得了航空与数学两个领域的博士学位,展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学识。

在1947年,钱学森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教职,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

虽然钱学森对哈军工的贡献极为显著,然而,在邀请钱学森的过程中,我们仍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钱学森正身陷囹圄于美国,他的处境异常艰难,难以摆脱束缚。

直到1955年6月,钱学森经过重重困难,终于再次与我国取得了联系,为陈赓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在那一年的十月八日,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重返故土,这一喜讯迅速传遍了整个国家,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目睹钱学森归国,哈军工亦成功发出了邀请,双方共同商定,定于11月25日共赴哈军工进行参观。

事态进展至此,看似已经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然而,当时间推进到11月底时,哈军工的校园内却呈现出一片冷清,竟无一人愿意承担接待之责。放眼整个黑龙江省,竟也找不出一个敢于站出来担当重任的人。

之所以会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钱学森回国时相当仓促,导致诸多事宜都未能得到充分的筹备与安排。

其次,钱学森的经历颇为复杂。在踏上回国之路前,他长期在美国的研究所中勤勉工作。尽管他怀揣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决心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当提及他参观哈军工一事时,仍有一些声音表达出了疑虑和质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参观的日子逐渐逼近,然而哈军工却陷入了无人引路的尴尬境地。这一状况令陈赓心急如焚,当时他正身在北京忙于公务。一得知钱学森在哈军工无人接待的消息,陈赓果断地放下了手头繁忙的事务,刻不容缓地连夜乘坐飞机奔赴哈军工。

在1955年11月25日那一天,陈赓满怀热情地亲自迎接了钱学森,并真心实意地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一同前往哈军工进行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参观哈军工的过程中,陈赓向钱学森详尽地展示了该学院的各个方面,使得钱学森对其有了深入的了解。

他们一行人首先来到了学校的宏伟大门前,驻足欣赏其庄重的建筑风格。随后,他们漫步至宽敞明亮的教室,感受学术氛围的浓厚。紧接着,他们又前往了现代化的生产车间,目睹了精密的工艺流程。在实验室里,他们更是亲眼见证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还观摩了各类武器装备的制造过程,对我国的科技生产水平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在此过程中,陈赓还时不时地为他们讲解相关知识,让大家对我国的科技实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钱学森听得津津有味,深感震撼。在他出国留学之际,新中国尚未崭露头角,国内状况堪忧,资源匮乏,一片萧条。然而,令他难以置信的是,当他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国家竟然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日新月异。

面对那些刚刚购置的研究设备,以及那些专心致志、勤奋钻研的学生们,钱学森不禁流露出由衷的赞赏,对他们的努力和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参观过程中,两人相谈甚欢,氛围融洽。此时,陈赓向钱学森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道:

钱先生,您如何看待我们中国是否具备自主研发和制造导弹的能力呢?

钱学森听闻此言,毫不犹豫地回应道:“这有什么难的?既然外国人能够成功研发,我们同样具备这样的能力。难道说,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会比外国人逊色吗?”

陈赓满腔热情地回应道:“没错,钱先生,这正是我期盼已久的话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学森对这次参观的整个过程均表示满意,然而,其中有一点却让他深感不悦,对此持有强烈的反感态度。

钱学森在哈军工究竟目睹了哪些景象呢?这引发了人们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