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何柳颖 深圳报道

转眼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发布5年。5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各要素以加速度实现融合,一个湾区“奇迹”正在诞生。

为近距离了解这颗冉冉升起的“湾区新星”,6月11日-18日,以“机遇湾区”为主题的记者走访活动在粤、港、澳三地进行,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全程参与,切身感受大湾区在这五年间取得的建设成果。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大湾区有8600万人口,体量上相当于全球前10大的经济集群,庞大的经济总量带来机遇。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表示,经过五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10.8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

大湾区平台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当前,大湾区正深入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打造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水平协同发展。

在这片沃土上,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科研资源集群正加速成型。以南沙建设为例,2023年,南沙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61%。今年一季度,南沙集中签约超60个产业项目、投资额超2000亿元,累计引进278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两年位居国家级经开区第二。

五年来,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大湾区人流、资金流、物流紧密度日益加强,呈现出一派融合新气象。

如今,不仅港人“北上消费”成为热潮,港人“北上创业”也成为一大趋势。在一头连着香港,一头连着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前海,目前已有注册港企9055家,注册资本9469.47亿元。支持港澳23类专业人士经备案(登记)即可在前海执业,在前海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已超过1万人。

大湾区的“双向奔赴”正带来无限机遇。金融方面,围绕粤、港、澳三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新政频发,跨境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活水源源不断。

科创方面,成果同样显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版全球创新指数(GII)“科技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位列第2,这也是该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高居全球第2位。未来伴随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重大平台的加快建设,创新要素将进一步聚合,发展能效也将进一步提升。

基建方面,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成为现实。6月16日,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通过交工验收,6月底,深中通道将开通运营,届时从深圳到中山开车只需要半个多小时......

5年蝶变,一个世界级湾区正蓄势崛起。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未来,在各要素支撑下,粤港澳大湾区将继续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