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同时重读红楼和论语,巧的是,今天红楼读到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而论语读到“里仁篇”,脑子里迅速将二者联系起来,结合曹雪芹先生对孔子的推崇,我感受到了他对晴雯的批判。

这一章回,虽然回目名前半段的主语是平儿,但作者真正想体现的是晴雯,我们可以把这一章回看成是晴雯的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回写了晴雯的两件事,一是因病迁怒,将坠儿撵了出去;二是以“挣命”的态度熬夜为宝玉补裘。

初读时,以为这两件事毫无关联,这次重读才发现,作者曹雪芹先生真是个狠人啊,他明明是有意把这两件事写在一起,目的就是批判晴雯对下残忍、对上愚忠。

因病迁怒坠儿,晴雯用残忍的方式对待小丫头坠儿。

因病迁怒坠儿,晴雯用残忍的方式对待小丫头坠儿。

晴雯爱迁怒,就是把情绪发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这是极为不成熟的体现。

早在第二十六回,晴雯就因和碧痕吵了架,迁怒之时,深深伤害了黛玉,让黛玉误会宝玉而哭了一夜。

这一次,晴雯在袭人不在的情况下,因淘气而得了小伤寒。

说是小伤寒,其实算是重感冒了,我们普遍都有过感冒的经历,深知其中的滋味极不好受。

晴雯又是个静不下心来的爆脾气,于是借着身体不舒服开始迁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是乱骂大夫:

“只会骗人的钱,一剂好药也不给人吃。”

我们读书,一定要注意细节啊,给晴雯开药方的是王太医,是长期为贾府服务的大夫,如果医术不精或医德低下,早就被贾府除名了。

可是,晴雯因为自己不舒服,就开始乱骂:“只会骗人的钱”,相当于对王太医人品的诋毁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王善保家的状告晴雯,“寿夭多因毁谤生”,真是报应不爽啊,晴雯不就喜欢毫无根据乱说乱骂吗?

骂完大夫,又骂小丫头们:

“哪里钻沙去了!瞅我病了,都大胆子走了。明儿我好了,一个一个的才揭你们的皮呢!”

看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贾府定了规矩,下人病了要回家去养病,不但是因为怕把病气过给主子,还因为病人容易影响整个环境。

下人们都是为主子服务的,晴雯在怡红院养病,无端增加了丫头们的工作任务,这是计划外的,平时没有这方面的安排。尤其晴雯又脾气不好,动不动骂人拿人出气,所以大家都躲得远远的。

但大家又怕晴雯真的秋后算账,所以一句“明儿我好了,一个一个的才揭你们的皮呢”,把篆儿和坠儿都吓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坠儿,晴雯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对象,一边骂,一边“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她(坠儿)手上乱戳”。

有上帝视角的读者知道,晴雯这是因虾须镯之事而惩罚坠儿。

然而,这样的惩罚也太残忍了。

如果说晴雯有惩罚之权,那就更有教育之责。

平儿“情掩虾须镯”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袭人和你们也不好看”。

“你们”,指的是晴雯麝月这几个大丫头。

为什么小丫头偷东西,大丫头“不好看”呢?这就是教育问题:你们治下的人品行不端,是你们教育不当。这和孩子犯事,父母脸上无光是一回事。

平时不教育,出了事就体罚,而且是非常残忍地体罚,这就过于简单粗暴了,而且毫无宽厚仁慈之心,甚至算得上恶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晴雯此时本就在气头上,心情不好,所以下手会很重,借此来发泄情绪,转移自己身体上的不适,所以作者写“坠儿疼得乱哭乱喊”。

这就是晴雯对待比自己地位低下之人的态度,也就是对待毫无反抗能力的弱者的态度。

为维护宝玉的体面而挣命,既是匹夫之勇,又是毫无价值的愚忠。

为维护宝玉的体面而挣命,既是匹夫之勇,又是毫无价值的愚忠。

贾府的奢靡生活,给读者造成了错觉,以为这样的奢靡是贵族的日常。

我们不要忘了,荣国府当家的贾政王夫人夫妇是崇尚节俭的。

一个典型的事例,第二十七回,探春用上好的材料以及精细的做工,给宝玉做了一双鞋,受到了贾政的谴责:

“何苦来!虚耗人力,作践绫罗,作这样的东西。”

王夫人屋里的金钏没了,凤姐说要补一个,王夫人觉得没必要:

“依我说,什么是例,必定四个五个的,够使就罢了,竟可以免了罢。”

丫头够用就行了,没必要一定按照祖宗定的规矩讲排面。

如果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养宝玉,一定不会让宝玉锦衣玉食、“饫甘餍肥”。

正是出于节俭的理念,当王夫人看到贾母赏给宝玉的雀金裘,给出了意见:

“太太看了,只说可惜了的,叫我仔细穿,别遭塌了他。”

注意这句话中的“可惜了的”,意思是这么珍贵的东西给宝玉穿,可惜了,暴殄天物。所以嘱咐“仔细穿,别糟蹋了他。”

但宝玉深受贾母的影响,不像王夫人这么惜物,只讲排场体面,所以,当发现雀金裘烧了一个洞,急得“嗐声跺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玉急的不是糟蹋了东西,而是“明儿是正日子”,穿这个才显得体面。

“偏头一日就烧了,岂不扫兴!”

注意,在宝玉看来,这只是一件“扫兴”的事,并不涉及其它。

这种情绪,我们应该都体会过,好不容易得到一件极为漂亮且珍贵的衣服,在同学、同事、朋友面前显摆了一番,准备第二天继续在更多的同学、同事、朋友面前显摆,结果不小心弄脏了弄坏了,心情大受影响。

这种显摆心理当然不可取,这也说明宝玉内心其实是虚弱的,需要靠外在的东西给自己加分。

贵公子之贵,应该贵在精神气质,而非衣物等外在的装饰。

此时的情况是,因雀金裘实在太过金贵,外面的织补匠人“都不敢揽”,唯一能解决这个难题的只有晴雯了。

但晴雯此时正在病中,她得的是小伤寒,伤寒之病,非同小可,调养不当是会致命的,所以张仲景专门写了一本《伤寒论》,其中提到: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风寒一开始只在身体表面发作,一旦进入五脏六腑,就再也无药可治了。

作者曹雪芹先生非常巧妙,设置了一个人与物之间的冲突:晴雯病了需要养病,宝玉的衣服也病了(烧坏了),也需要养病(修补)。

此时此刻,需要做二选一的抉择,是人重要还是衣服重要?是晴雯的病体重要,还是宝玉的体面重要?

注意,麝月说了一句:

“这怎么样呢!明儿不穿也罢了。”

“不穿也罢了”,不穿也没什么的,何必非要这一件不可呢。

但宝玉不肯,他要维护他的体面,表现得很焦灼,于是晴雯挣扎着连夜进行修补。

此时的晴雯很虚弱,只是“坐起来,挽了一挽头发,披了衣裳”,就已经“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

“待要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恨命咬牙捱着。”只是为了不让宝玉着急,就拿命来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晴雯此举,作者给了一个“勇”字,读者们也深为感动,认为晴雯这人能处,这样的朋友值得交。

然而,让我们回到第三十六回,宝玉和袭人谈论“忠臣良将”:

宝玉谈至浓快时,见她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得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究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

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将了,他念两句书窝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实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人谁不死,只要死得好“,如果晴雯真的为补裘”挣命“死了,算不算死得好?

”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晴雯此时之勇,算不算”血气之勇?

“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 宝玉为了自己的体面而任由晴雯“挣命”,算不算“不圣不仁”?

“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晴雯挣命补裘,得到了“勇”名,这算大义吗?

在这里我也想问问读者朋友们,如果晴雯就此撒手人寰,换来了宝玉一天的体面,你们认为值得吗?会不会给她唱赞歌?

注意,上述宝玉的理论,结论是“非正死”,死得并不正义,这些人也非真正的忠臣良将。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段论述里,宝玉还有一个观点:

“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

在宝玉看来,“文死谏,武死战”不可取,是置君与国于不顾,意思是,这些人活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应该轻易把命断送了。

晴雯为了宝玉一天的体面而“挣命”,就是太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了,这样的勇,是匹夫之勇,这样的忠,是愚人之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她真的就此走了,带给宝玉的,该会是一生都难以消解的愧疚吧?晴雯就像那些忠臣良将一样,得了“勇”名,却让宝玉因此成为了爱体面重于惜人命的“昏君”。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回到文首提到的《论语 里仁篇》,宝玉对孔子是极为推崇的,只因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宝玉便不敢自比松柏,认为不害臊的人才敢比。

孔子所有的观点,都可归为一个“仁”字,关于什么是“仁”,“里仁”篇里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曾参更是通过孔子一生所贯彻的精神,做了提炼: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告诉曾参:我一生都在贯彻一个准则。

曾子说:我知道,就是忠和恕。

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忠和恕明明是两个准则,孔子怎么说是一个呢?

其实,看起来是两个,实际上是一个,因为忠与恕,分别是对上与对下,上下合起来,还是一个。

对上忠诚,对下宽恕,这就是仁。

我经常说,红楼是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它既是儒家学说的小说版,也是道家学说、释家学说的小说版,作者曹雪芹先生用故事说法传道,然后归于儒释道。

而儒释道又殊途同归,最终都归于易经。

所以,这一章回,我们可以看作是作者通过晴雯来传孔子的忠恕之道:晴雯是个反例,对上司宝玉看起来忠勇无比,却是愚忠,除了助长宝玉的奢靡攀比再无其它;对下属坠儿偷窃之举不能容忍,却缺少宽恕,过于严苛和残忍。

总体来说,爆炭般的晴雯,过于刚直,缺少柔软与仁慈,这就注定了她早夭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致她于死地的不是病,而是心气。过刚易折,心气太高,就很难接受从天堂跌落。

不知在宝玉心里,晴雯这样的死,算不算“正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