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的最后一天,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投票选举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成员,最为关注的莫过新中国的主席人选。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领袖地位早已深入人心,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无数人心目中的领袖,当选举结果揭晓时,毛主席毫无悬念地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统计票数时,工作人员发现,576名与会代表中,毛主席的得票数并非满票,有575票赞成,另外一票则是弃权。

这一结果,让在场的工作人员倍感意外,毛主席没有全票当选,那位选择弃权的人就是张东荪。

张东荪,188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官宦世家,自幼便在书香气息浓厚的环境中成长,接受全面而严格的教育。

他聪明好学,不仅深谙经史子集,更对时局变迁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踏上前往日本留学的道路。

在日本,张东荪接触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与梁启超等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梁启超的思想如同春风拂面,深深地影响张东荪,激发他对于救国救民、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强烈愿望。

学成归来,张东荪踏入报界,成为一名政治评论员,利用在日本积累的丰富知识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创作一系列政论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篇题为《中国如何在时代变革中寻找出路》的文章尤为引人注目,激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张东荪深刻分析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提出自己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独特见解。

毛主席主张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种观点得到众人的支持。

此外,张东荪撰写一篇名为《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章,深入剖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为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张东荪曾利用自己的身份,向延安输送许多有志青年,并为我军提供许多紧缺的药品,他是我党敬重,有意拉拢的民主人士。

1948年年底,北平和平解放前,张东荪作为傅作义的代表,积极参与北平的和平谈判过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北平实现和平解放。

张东荪曾感慨地说:“我虽著书十余册,真正让我感到自豪和喜悦的,是我在北平和平解放中所付出的努力。”这句话凝聚他对于和平解放的深情厚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东荪爱国,对我党有帮助,为何没有投赞成票给毛主席呢?

抗战胜利后,张东荪提出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即“中间体政体”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他试图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道路。

这一主张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并未得到广泛认同,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张东荪的“书生气”表现得尤为明显。

张东荪对于毛主席坚持亲苏反美的“一边倒”外交方针,对此不理解,甚至自荐成为中美之间的“调停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张东荪积极与同美国有联系的王志奇联络,试图通过他将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转告给美国方面。

这一行为,在当时的中国政治氛围中,被视为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严重误解和挑战,有叛国行径。

张东荪此举在民盟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成员们认为他的行为违背民盟的立场和原则,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民盟内部对张东荪进行严肃的批判,并决定将他开除出盟,有人建议以叛国罪来论处。

毛主席对张东荪的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认为她的行为虽然错误,但并非出于恶意,出于对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误解和无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毛主席主张按照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处理此事,建议给予张东荪改过自新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和党中央“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基于中国利益和国际形势做出的决定。张东荪的所作所为,说明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缺乏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