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62年,3月。

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政变,在缅甸发生。时任缅甸总理吴努被彻底推翻,奈温掌权上位,正式建立军政府。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缅甸华人的噩梦也就此降临。

大幕缓缓拉开,一段缅甸华人的经济血泪史,缓缓浮出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境艰难:战前的华人经济

翻阅史书,中国与缅甸的关系,可谓密切,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122年。

西汉时,中国与缅甸之间有一条特殊的通道,承载着贸易功能。直到元朝末期,这条通道都畅行无阻,将两国经济紧密相连。

除了陆地上的渠道外,中缅之间还有海上航道,从广东口岸出发,经过伊洛瓦底江,就能到达缅甸。

清朝,清缅贸易飙升至巅峰,进入近代后,更是有一批中国人移居缅甸,成为了“缅甸华人”。在缅甸的经济发展过程里,他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能量不容小觑。可实际上,缅甸华人在当地的日子并不好过。

而这一切,与英国人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印度在近代是英国的殖民地,也是英国控制东南亚经济的最好工具,弱小的缅甸自然也无法幸免。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将印度人作为傀儡,全面控制了缅甸的农业、商业与对外贸易,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牢牢攥在手里。

以工业为例,二战前,缅甸最重要的工业部门,都在英国人的掌控之中。缅甸的外国资本里,有九成以上都是英国资本,英国用数家大企业,成为了缅甸工业实际的掌舵者。

更夸张的是,缅甸甚至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还需要借助印度的储备银行,来调整国内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土生土长的缅甸人的日子尚且不好过,华人更无须多言。

这一时期的华人经济十分虚弱,华人只能扮演“掮客”的角色,跟着混口饭吃。他们游走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以低价买入大米、木材、矿产与土地,再利用信息差,倒卖给英国的大商行。

有时,这种交易也会逆向而行,华人从英国商行得到货物,再卖给本地人。实际上,这种倒卖活动的利润相当有限,高利润的经济活动基本上轮不到华人,会被印度人与英国人抢走。

若是想要做更大的生意,必须得到英国人的首肯。比如,缅甸战前的大多数华人米厂,都与英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木材厂也是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华人在缅甸的经济活动还是受到了诸多限制。据统计,1941年之前,仰光只有33家由华人运营的工业企业,影响力极其微弱。

直到一场战争的来临,改变了这种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现转机:二战中的华人经济

二战炮火轰鸣,但在绝境之中,缅甸华人竟然找到了一丝经济上的生机。

对抗法西斯的需要,令中缅关系空前团结。因此,缅甸华人的地位获得了显著提升,经济上也迎来了转机。

最重要的是,英国与印度,在战争的影响下,慢慢撤出了缅甸。

大量的印度人回到祖国避难,给了华人喘息的机会,他们当机立断,从工业转向商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印度人的离开,也令缅甸经济中出现了空缺位置,勤劳勇敢的华人立刻顶上,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零售业的改变尤为明显。一时之间,华人杂货店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头。不仅如此,建筑业与石油业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华人的身影。华人凭借着自己的双手,硬生生地在极端的经营环境里,杀出了一条血路,收获了应有的回报。

战争结束之初,缅甸还是未能完全摆脱殖民主义的阴影。但在这一过渡时期,华人的经济表现同样不俗。

英国政府深知,殖民主义大势已去。迫于无奈,只能将更多的经济自主权还给了缅甸,及时调整政策。然而,单靠缅甸人,无法完成战后的经济修复工作,他们必须与华人联手,打造一片新天地。

于是,华人开始介入缅甸经济的核心部分,到1947年时,华人资本的工厂企业60%已经恢复,位列外资中的第一位。

英国资本与印度资本同步同步减少,在某些领域,华人甚至已经逐步占领了主导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华人所经营的碾米厂数量超过印度人,工厂内的总数人也位列前茅。本质上,这是一段相互成就的关系,华人赚到了钱,缅甸获得了发展。若没有无数华人的辛勤努力,缅甸经济的恢复速度必定大打折扣。

然而,好景不长,在1963年,新政府的上台,让往昔种种努力沦为泡影,缅甸华人的经济血泪史,才真正地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望掉头:奈温的打压

与吴努政府不同,奈温所领导的统治集团,是标准的军政府,以军人为核心,手段更加简单粗暴,排外性极强。

在军政府掌权的26年时间里,缅甸闭关自守,华人经济的损失尤为惨重。

在明面上,奈温高举中缅友好的大旗,背地里,却想尽种种办法,遏制缅甸的华人经济发展。

强制国有化,是奈温最核心的经济手段。

1964年,军政府宣布,要将重要的工业企业收归国有,据统计,约有700多家华人企业受到影响。

一夜之间,多年努力付之东流。最重要的是,由于华人在缅甸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有化政策几乎是赤裸裸的针对,令华人百口莫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止大公司,军政府连小商店与经营摊位也没有放过,统统一刀切收归国家,造成了缅甸华人经济的巨大震荡。

除了经济措施外,军政府还推行了配套的文化与政治措施,严重挤压了华人的生存空间。

就政治层面来说,加速归化,强制更改国籍,成为了当时的常态。80年代,军政府颁布了《缅甸公民法》,法律明确规定,只有本人与父母都为缅甸籍,才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特定的专业。

受此类政策影响,九成以上的华人都被迫“归化”,“华人经济”也就沦为了“缅甸经济”的垫脚石。

更让人无奈的是,归化只是幌子,加入缅甸籍的华人大多无法得到公平对外,依旧饱受排外之苦。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继续发展华人经济,成为了天方夜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领域,更是军政府稽查的重点,许多成熟的华文报刊被勒令停刊,曾经兴盛的华文学校,也被收归国有,被迫全面更改教学内容。

缅甸将算盘打得响亮,就是要从文化上彻底断绝华人的血脉,而文化与政治上的干预,最终都将体现在经济层面。

在军政府统治时期,缅甸的排华运动,更是愈演愈烈。一系列恶性事件发生,中国援助缅甸的专家惨遭波及,前后共有40多名爱国华侨被杀害。经济上的矛盾,已经上升到社会层面,不断地恶化与渗透,持续升级。

毫无疑问,这种强力打压措施,是奈温的决策失误。

历史的事实,也给出了最终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奈温打压华人经济,相当于自断缅甸的经济命脉。华人经济在缅甸整体经济布局中的能量不容小觑,一旦动荡,势必会引发滔天海啸。与此同时,民族矛盾的深化,也压根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难以为继。

同样是大米,在华人经济发展大好时,缅甸大米远销海内外,是一张动人的名片。然而,华人经济遭受重创后,缅甸大米连供应国内需求都无法保证,物价更是一度飙升到了惊人的400%,造成了严重骚乱。

很快,缅甸国内抗议声四起。1988年,奈温无奈辞职。奈温离开政坛后,缅甸的政策才真正走向宽松与包容,华人经济逐渐复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缅甸曾对华人造成的伤害,依旧如同伤疤一般,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曾依靠双手奋斗的华人,失去过一切,却依旧不曾放弃,直到重新拥有。

现如今,缅甸的“华人经济”,也在不知不觉间,拥有了新的注解。相信在未来,会带来更多惊喜。

#图文夏日征集令#参考文献:

1、林锡星.战前与战后初期的缅甸华人经济[J].八桂侨刊,1996,(第1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林锡星.缅甸华人社会与当地主流社会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9,(第4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