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4.025%维持了7年,3.5%维持了3年,3.0%维持了1年。4.025%→3.5%→3.0%→2.75%→一个更低利率的时代来临了。锁定利率,守住财富……”

在寿险公司停售预定利率为3%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消息传出后,一位外资公司的保险代理人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一段文字。

经济观察网获悉,有寿险公司将于6月30日正式停售预定利率为3%的增额终身寿险,并将于7月1日上市预定利率为2.75%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

这并非个例。经济观察网采访发现,部分寿险公司在近期进行了产品调整。例如,交银人寿财富卫士1号终身寿险、中邮人寿的悦享盈佳终身寿险(分红型)都将于6月30日下架。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调整相关产品的预定利率,并不是保险公司的集体行为。

在采访中,部分受访的公司表示,公司没有收到监管方面的相关指导电话,尚在观望是否调整产品预定利率。

在一位寿险从业人士看来,目前长端利率行至低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3%以下,险企投资端承压,负债端刚性预定利率下调是必然趋势。今年以来,保险行业新单增长承压,在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后,可能会削弱其他金融产品的竞争优势。

伴随市场利率的下行,市场对于保险行业“利差损”(即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风险的担忧不断增长。因此,几家上市险企的估值面临压力。

预定利率又降了

一位保险经纪人发现,进入6月以来,陆续有保险公司通知保险经纪公司,下架或者调整相关预定利率产品。但是自己所在的公司强调禁止“炒停”(炒作停售),因此,他没有对此做过多的宣传。

这已经是近一年来,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二度调整。

在保险精算中,定价利率和预定利率的含义基本一致,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

2023年7月底,在监管的指导下,保险行业进行了保险产品“大切换”——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预定利率3.0%的产品成为主流。

据保险经纪人观察,与2023年7月不同的是,目前高调宣布产品预定利率调整的保险公司并不多。从目前市场上的存量产品来看,不少产品的预定利率早已低于3%。

在2023年之前,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也发生过一次“大切换”。2019年8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预定利率为4.025%的长期年金险被按下暂停键。在一波“炒停”后,预定利率为3.5%的增额终身寿险的时代开启。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高点出现在1998年。由于此前监管对此未做明确规定,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走高的背景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一度达到8.8%甚至更高。

1996年5月,央行开始连续下调银行存款利率,此后的三年时间内,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从最高的10.98%直接降至2.25%,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出现“大转弯”。原保监会紧急发布通知,将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并且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

2013年8月,随着监管明确,普通型养老年金的预定利率可以在3.5%的基础上上浮15%,即最高为4.025%,预定利率2.5%的上限规定在这一刻被打破。

在这个过程中,每轮预定利率发生较大调整之前,保险行业都会上演疯狂的“炒停”销售大战。但本次产品预定利率调整,尚未掀起波澜。

上述保险代理人表示,行业内没有出现大规模“炒停”的现象,或与监管明令禁止此类行为有关。此外,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切换只是个别公司的一种行为。目前,不少产品在销售上不好做文章。

在这位保险代理人看来,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客户的需求在去年被大范围透支。保险产品的优势在于其可以锁定利率。保险产品的短期流动性差,再调整预定利率,必然会影响其竞争优势。

利差损风险抬升

作为保险精算假设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率影响着保险产品的定价、保险需求、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最终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在保险精算中,保险产品的定价利率和预定利率的含义基本一致,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在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保险公司在提前收取保费后,给予客户的回报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预定利率下调意味着保险产品变得更贵,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降低。

华创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快节奏弱化“炒停售”,核心依旧是缓解“利差损”,而非着眼于短期销售利好。

华创证券表示,长端利率行至低位,在市场对保险行业“利差损”的担忧下,人身险估值承压。今年以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延续下行趋势。截至2023年6月12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28%,较上年末下降28个基点。为匹配负债端资金,险资配置主力方向为债券投资,其中人身险出于对冲负债端准备金受利率波动的考虑,进一步以长久期政府债为重点配置方向。

长端利率持续下行,拖累险资净投资收益的表现。负债端预定利率相对刚性,对险资而言,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利差损”隐患加大。2023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保险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23%、3.60%、2.70%、2.61%,均不及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4.5%)。同时叠加考虑在产品结构更倾向于理财型产品的背景下,人身险历来依赖“利差”,行业“利差损”担忧情绪加深,导致估值承压。

1996年至1999年,我国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从最高的10.98%直接降至2.25%,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出现大转弯,原保监会紧急发布通知,将预定利率从最高时的8.8%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并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

2000年,保险行业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只有3.14%,“利差损”扑面而来。此前,高盛预计,三大寿险公司的潜在“利差损”约在320亿元至760亿元。

有业内人士称,这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公开资料显示,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时期,日本的寿险行业也曾长期陷入“利差损”困境。在长期“利差损”的压力下,日本7家寿险公司曾在四年的时间内(1997年—2001年)宣告破产。

华创证券研报表示,基于长端利率持续下行与对“利差损”的担忧,市场对于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有一定预期,但在政策落地时间点与下调幅度上存在分歧。险企下调预定利率的动作节奏相比2023年利率切换窗口期显著缩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对销售端的短期冲击与需求透支的影响,同时也防止高成本保单“炒停售”对利差的进一步冲击。在调整幅度上,考虑当前30年超长期国债的收益率水平在2.5%附近,预计传统险预定利率较大概率不会下调50个基点或更低。

业内也有观点认为,未来长期利率也可能会呈现上行走势。但对目前的寿险行业而言,“利差损”的压力仍旧犹如悬在头顶上的利剑。

分红险产品当红 万能结算利率走低

上述保险代理人的另一个感触是,目前市场上的增额终身寿产品数量较前两年有所减少,分红险的数量和推广强度都在增加。

据“慧保天下”统计,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了原保费收入前五大产品的73家人身险公司中,有45家公司前五大产品涉及分红险,占比达到61.64%。

一位精算师对经济观察网表示,与财险相比,寿险的整个产品线都对利率比较敏感。利率的持续下调不但会推高准备金和资本要求,增加对冲资本,还会影响主要的产品线,特别是负债期限结构较长的死亡保险(如寿险)和生存保险(如年金险)。

从国内目前主流寿险产品类型来看,在精算假设的投资收益率下,产品盈利水平对利率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传统年金类和储蓄类业务、分红险和万能险产品、纯保障型产品。其中,传统年金类和储蓄类产品具有保证收益特征,盈利水平对利率的敏感性最高。

相较收益率确定的增额终身寿等产品,分红险的保底收益率不但进一步降低,而且还有不同分档。分红险在销售宣传时,可以按高档保底收益演示,但在实际分红时,可以与公司经营情况挂钩:公司经营情况好时,可以多分红给客户;当公司业绩不佳时,则可以适当减少分红。通过与客户共担部分风险,保险公司得以减轻“利差损”风险。

随着投资端压力的增长,保险公司的万能账户结算利率和分红险实现率一直在走低。今年年初,监管多次指导下调分红险实际分红水平和万能险结算利率。

从万能险结算利率来看,5月份万能险结算利率最高为3.5%(年化,下同),最低为2.0%。2023年同期,万能险结算利率最高为4.95%,大部分产品结算利率在4%以上。此外,不少保险公司对原本可以无限追加的万能账户进行限制,以降低万能账户的规模。

分红险的实现率也较此前降低。公开数据显示,在近900款披露分红实现率的保险产品中,有约90%的产品在2022年的分红实现率超过100%;而2023年,只有约57%的产品的分红实现率超过100%。

无论是万能险利率走低,还是分红险实现率降低,都是保险公司面对投资压力时做出的应对。其实,面对长期、潜在的“利差损”风险,保险行业更需要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联动。此外,在产品创新上也要多下功夫,争取走出差异化的竞争道路。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鑫经济观察报记者

金融机构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证券、新三板、保险行业与上市公司相关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