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对于父母的称呼,通常都会称为“爹娘”。这一点,不仅在电影、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有体现,许多60后、70后等老一辈人,也是这么称呼父母的。

但是到了现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对于父母的称呼,正在越来越统一,变成了爸妈。反倒只有部分农村地区或者是偏远山区,还会使用爹娘这样的称呼。这种称呼的变化,到底是何时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认为,现代国人对父母的称呼变成“爸妈”,是受到了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从婴儿语言的发展角度分析,在婴幼儿刚刚学习语言时,由于其发音器官并没有完全成熟,只能根据本能和引导,发出简单的声音。

例如“爸妈”两个单词,由于发音简单,自然就成为了婴儿最开始能够发出的有限音节之一。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全世界对于妈妈的称呼,都堪称是惊人的一致。由此我们也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爹娘还是爸妈,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在使用的对父母的称呼。

在诗经《广雅》中,就有这样的解释:“爸,父也”,也就是说,数千年前,爸爸就是对父亲的称呼之一,而且是最早的昵称。

对于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人而言,对于父母称谓的讲究,随着场景和年龄的变化,都会出现相应的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法国人类学家的著作阐述,爸爸这个词组,在全球百分之七十的语言种类中,意义都非常相似,也有可能是人类最早能说出口的语言。

在人类历史上,流传时间大约超过了五万年以上,其流传时间,甚至超过了人类文明史。

其实,我国的方言体系也有很强的代表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体系也是极度复杂。

在北方地区,尽管很多城市已经使用“爸妈”这样的称呼,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对于父亲的称呼依旧存在“爹、大”等称呼。

南方由于丘陵河流间隔,方言体系就更加复杂,对父母亲的称呼,甚至还有阿爷、阿娘这样的叫法。

如果说黄河、长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古人的语言习惯,也会以这个地区语言习惯来作为基础,相当于古代的普通话。

爸妈的称呼,其实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广泛使用,除了明清小说之外,包括宋元文学作品,都有爸妈、爹娘的称呼。

不过,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中原土著居民,会在爸妈之前增加一个“阿”字,也是属于传统的语言习惯。在近现代则是取消了相应的前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会造成今天的国人,印象中爹娘代表传统称谓,爸妈代表西化称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清朝造成。

清朝入关之后,按照户籍将全国人口分为旗人和民人,满汉八旗、蒙八旗都是属于旗人,编入地方户籍的便是民人,满族旗人会称父亲为阿玛,母亲是额娘,但是,汉八旗会使用爸妈的称呼,民人就一般称呼为“爹娘”。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晚清时期,爸妈的称呼随着普通话的逐渐普及,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至于爸妈、爹妈完全取代对于父母的其他称谓,要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扫盲教育普及,至此,实现了从日常用语,到书面化用词的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爹这个称谓,最早其实是从北方传入中原地区,原本是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称谓。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孝文帝汉化革新,包括鲜卑族、羌族等少数民族,都开始主动开始汉化。

在此过程中,一些原本属于少数民族的传统习惯,也开始向中原地区互相渗透。而且,爹这个词属于是会意字,上面一个代表父亲的“父”下面加一个多字,字面意思是一个父亲有多个子女,因此才会叫“爹”。

这种叫法也蕴含了古人认为多子多福的理念,因此在宋朝时期,爹妈的称呼一度成为了绝对的主流。

宋人庄绰在《鸡肋篇》欲有这样的记载:“今人呼父为爹,母为妈,兄为哥,举世皆然,问其义则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与民族融合中,一次次对至亲的称谓进行过不断的调整,不同的称谓承载了华夏文明的厚重历史记忆。

正如民国大家陈寅恪先生所言,解释一字就可以作一部文化史,这种厚重的历史,既是华夏民族的根本,也是世界文明史最绚丽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