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山县委教育工委、灵山县教育局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各基层党组织结合教育工作特点,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山县烟墩中学开展擂烟墩大鼓传承非遗文化活动

敲起烟墩大鼓,传承家乡文化

灵山县烟墩中学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以品牌建设为窗口,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营造和谐育人氛围,把传承烟墩大鼓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使各族师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烟墩镇大鼓传承人及有经验的鼓师和教师进行研发指导,制定出符合烟墩镇大鼓特色的乡土教材,每年都组建培育1个校级大鼓队、34个班级大鼓队,累计培养了600名烟墩大鼓文化传承人,向全校学生普及了烟墩大鼓文化,积极推动了烟墩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广泛传播了烟墩镇特色乡土文化,激发了师生学习烟墩大鼓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传承、弘扬烟墩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灵山第二小学学生在傩艺坊学习制作傩面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山第二小学学生在傩艺坊学习制作傩面具

感受傩面具文化,增强传承意识

灵山县第二小学坚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傩面具教学为特色,让学生深入了解灵山本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该校成立傩艺坊,将傩面具文化与小学美育课程进行融合,让学生感受傩面具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灵山傩面具以其丰富的色彩、形态、造型和象征意义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围绕傩面具,让学生用丰富多样的美术材料和美术表现形式衍生出平面、立体的艺术作品,赋予了傩面具新的生命。通过开展系列傩面具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傩面具文化的魅力,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从小就给学生心里种下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

灵山县实验小学剪纸艺术课堂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山县实验小学剪纸艺术课堂教学

剪纸艺术进课堂,非遗文化有传承

灵山县实验小学为进一步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间剪纸艺术,积极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利用劳动教育、课后服务开展剪纸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学习领域中感受剪纸文化,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同时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校还聘请当地的剪纸艺人进学校进行示范指导,向学生介绍剪纸的起源、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剪纸艺术的传承教学中,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操作要点和手法的基础上,感受到蕴含在剪纸技艺中的深厚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知,也让学生全方位素质得到培养和提升。

县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县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黄冬兰表示:灵山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灵山采茶戏、烟墩大鼓、灵山竹编、丰塘炮期、跳岭头、傩面具等民俗文化是先辈留下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让非遗走进校园,是文化传承,也是课程创新。希望广大党员、师生能积极行动起来,成为非遗传承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图文来源:灵山县委教育工委

▍图文整理:宣传和对外交流科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署名或删除,电话:0777-2839841。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