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一棵树种在茫茫黄沙里,却不需要浇水。你可曾见过这样的种树方法?

神木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在这里,普通植绿方式维护成本高,难以大规模推广,因地制宜的造林方法对当地防沙治沙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家乡有句老话,叫‘天旱不误锄田,雨涝不忘浇园’。前半句是指气温较高时土壤深层的水分会加速蒸发,要用锄地的方式减少杂草对水肥的掠夺,阻断土壤水分的蒸发。”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告诉记者,受这句话的启发,他与一群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一种以减少水分蒸发为核心的种树方法。

造林前,他们对营养钵内的土进行漫灌,使营养钵内的樟子松苗水分充足。栽植樟子松苗时,给树坑内添加干沙,阻断土壤毛细孔道,给樟子松苗保水。

“这几年用这种方法,樟子松苗成活率非常高。”张应龙说。

6月8日,在位于神木市的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驱车而行,周边全是乔灌草结合的成片林地。张应龙时不时下车查看林地水分、土壤、风速的实时监测数据,他告诉记者,这片林子是他们为了实验“三步造林”模式,分批次种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一片地,别人只种1遍,而我们要种3遍。”张应龙说,“先栽植一定密度的沙蒿,减少风蚀,让沙子从漫天飞舞变成平行移动;再栽植紫穗槐等灌木,拦住这些平行移动的沙子;最后,在种有灌木和沙蒿的地方栽植樟子松等乔木。通过‘三步造林’模式建设的绿地有很强的固沙保水能力,而且苗木成活率能达到90%。”

除了“三步造林”模式,张应龙他们还发明了“随雨造林”模式、“种九留一”模式、“长柄扁桃秋季栽植”模式、“根际微生物固氮壮苗”模式……

莽莽黄沙,该从何处开始治理?高寒多风,什么树种才能存活?干旱缺水,如何合理配置植绿用水……刚开始回乡种树时,张应龙发现,在毛乌素沙地,树苗很难成活。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与总结,他认为,植树造林不能“有勇无谋”,要讲究科学方法,治沙不仅是种树,还需要综合研究土壤、地下水、植被和生态系统。

2003年,张应龙调整自己的治沙思路,发起成立了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后改名为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希望通过协会公益性的号召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治沙。他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展开合作,围绕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课题,在他所承包的荒沙区进行开发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张应龙所说,“治沙植绿不能只靠手中的铁锹”。如今,他治沙的战场不仅在野外,也在实验室。

从2005年开始至今,协会合作引进土壤环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动物昆虫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累计200多人,建成了“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毛乌素沙地土壤修复及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建成微生物、土壤物理、土壤生态、土壤化学、昆虫、组培等实验室,累计培养研究生、博士生200多名,每年组织农技、党建、生态文明培训约80期,培训人员约8000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从人拉肩扛到修路造林,从独闯到组织公众治沙,从盲目造林到科学治沙,张应龙和同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共栽植樟子松、长柄扁桃人工林38万亩,使承包区域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为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实践支撑。

“无人机辅助运苗、北斗卫星精准定位、大数据分析制图……如今,现代科学技术成为助力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利器。但造林治沙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还需要有科学理念。”张应龙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是我改变了沙漠,是沙漠教育了我。”

来源:陕西日报 图片均为资料图

编辑 强小强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