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大家好奇的脑洞知识,整理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供一直奔波在学习路上的友友们参考借鉴

虽然人类目前稳稳地坐上了地球霸主的宝座,但是提到远古时期的动物们,依然是闻风丧胆。其实在远古时期不仅仅巨兽横行,就连昆虫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高光时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生活在石炭纪的“巨脉蜻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0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块奇怪的蜻蜓化石,该蜻蜓的翼展竟高达75厘米,和现在的老鹰差不多大小,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空中霸主。它们是一种食肉性昆虫,专吃比它们小的动物,包括其他的昆虫和早期的两栖类动物。

这让人不禁想问,远古的蜻蜓都那么大只了,那蚊子也属于昆虫,它是不是也很大呢?万一被它的口器吸上一口,岂不是全村都要吃席?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目前已知的古老蚊子化石形成于大约1.3万年前的琥珀中。科学家发现,那个时候的蚊子就已经具备了刺穿式的口器,这表明它们吸血的技能已经形成了上亿年,但奇怪的是它们的体型竟然和现代的蚊子相差无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古的蚊子为什么没有变得像巨脉蜻蜓一样大呢?

这就要从当时的氧气浓度和生态环境说起了。

在距今3.5亿年的石炭纪时代,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大规模创造煤炭资源的时代,持续了大约6,500万年。

经常呼吸的人都知道,目前地球大气中的含氧量只有21%左右,而当时大气中的含氧量高达35%左右。当时的节肢动物们因此而纷纷沾了光,虽然它们未能拥有脊椎动物般复杂的肺,但是凭借相对简单的“书肺”来吸收空气中大量的氧,让它们形成了巨大的体型,同时也造就了石炭纪的“巨虫时代”,昆虫当然也享受到了相同的待遇。而实际上,经现代研究证实,在富氧环境下,这些呼吸生物是得了一种因摄入过多的氧气而导致的怪病——“巨型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为什么会得“巨型疾病”?

原因一——会呼吸的痛

昆虫一直保持着最原始的呼吸方式,靠气门气管的开闭进行呼吸。它们利用身体内部一系列的气管和微气管,将外界获取的氧气,通过分布在身体表面的气孔在全身扩散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富氧的情况下,昆虫的体型会因摄入的氧气过多而变大,然而当它们的体型增加到原来的10倍时,它们的气孔面积却只会增加5倍,由于获取氧气的效率跟不上,因此就需要更高浓度的氧气,因此不断循环,疯狂的向大型化方向演化。

如同“平方-立方定律”,当一个物体的线形尺寸不断的增加,它的表面积也会按照尺寸的平方增加,体积同样会按照尺寸的立方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二——孤独是自己的狂欢

研究表明,在石炭纪时期,地球陆地上的动物其实都起源于海洋,而最早登上地球陆地的动物是节肢动物,昆虫作为节肢类动物中杰出的物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找不到任何的竞争对手,自然而然会向大型化的方向演化。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闪电终结了昆虫称霸的命运。

众所周知,虽然石炭纪时期在地球的发展史中并不长,但是煤炭储量却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当时陆地完全由森林覆盖,它们的枯枝形成了一层厚达30米的煤炭,并且遍布全球。一次闪电,导致在3.06亿年前的一天,一堆火苗出现在了地面上,紧接着越来越多的火苗出现毁坏了成片的树木,倒下的燃烧树木又引燃了更多的树,很快成为一片火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大气中的含氧量极高,加快了大火的扩散。

  • 10年后大火还在继续燃烧,覆盖了陆地约50%的地区。
  • 30年后由于可燃烧物燃烧殆尽,大火停止了。
  • 在灾难发生的70年后,全球气温平均可能达30℃左右。
  • 在1000年后,有毒气体还在继续挥发遮住了太阳。地球表面所得的光源时,有正常的50%植物无法光合作用。
  • 1万年后有毒气体终于停止了挥发,至此所有的动植物都遭到了重创50%的陆地几乎没有生命的迹象,地球开始进入了一段很长的恢复期。
  • 在这个恢复期内,脊椎动物抓住了生存先机,率先崛起,并开始称王称霸。

脊椎动物充分掌握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秘诀,在神经细胞轴突外围处进化出一层被称为“髓鞘”的绝缘膜,这使得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达到每秒100米。而昆虫却只能达到每秒三米左右,这就意味着,无论昆虫的体型再大,也无法与脊椎动物抗衡,因此大约在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时代,体型庞大的昆虫逐步退出了地球生命演化史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蚊子的出现大约是白垩纪时代,据化石显示,它们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1.7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而在那个时候,昆虫就已经小型化了,毕竟在侏罗纪时期,地球大气的含氧量就已经降到了26%左右,并且恐龙在地球陆地上横行的时候,压根没昆虫什么事。

也就是说,蚊子没赶上巨虫横行的时期,并且按照目前的形式来看,未来它也几乎没有往大型化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