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宝鸡市眉县横渠镇街巷一隅,坐落着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建筑,门上的“张载祠”匾额在古柏的映衬下更显肃穆。

张载祠是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张载年少读书、晚年设馆兴教之地,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为“横渠书院”。

张载的“横渠四句”,一直被人们传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凝聚了张载的学术追求和远大抱负,展现了大境界、大抱负、大担当,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6月6日,张载祠讲解员郭佳说。

郭佳介绍,这四句话强调要在社会上确立起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观,帮助民众确立生活的准则、人生的目标,被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四为”对当代人也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张载祠现存建筑物有山门、大殿、正蒙殿、横渠讲堂等。院落东西两侧碑廊内存有众多历代文人墨客所留石碑。

张载祠院内的古柏虬枝苍劲,其中一棵古柏相传为张载亲手所栽。郭佳介绍,这棵古柏高9.3米,树围3.6米,枝干盘若蛟龙,虽饱经风霜却傲然屹立,风骨犹存,成为历史的见证。

张载用一生践行关学思想,使关学兴盛。如今,记载着“四为”、“六有”、“十戒”、《东铭》、《西铭》等内容的石碑、石刻、史料在张载祠内被一一展出,供人们参观研学。

“由于张载在此兴教办学影响比较大,为了纪念、保护其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1985年,眉县设立了张载祠文物管理所。”眉县张载祠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桂海说,2020年,张载祠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张载祠文物管理所深入挖掘张载“四为”、“六有”、为官、勤政等思想价值内涵,精心打造“横渠大讲堂”“关学思想六进”等社教品牌,围绕党员干部廉政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和大中专院校、中小学联系,常态化举办关学讲座,同时依托拜师礼、汉服体验等互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累计开展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等活动830余场次,接待游客26万人次。

“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发挥文物保护、社会教育、文旅融合等职能,发挥好张载故里和关学发源地这一不可复制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将张载祠打造成集中外文化交流、传统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张桂海说。

张载扬起的关学之风,不仅吹拂着张载祠,也吹拂着关中大地。

张载的第28代后人张世敏在张载祠工作了20多年。他退休后依然致力于张载思想文化研究,时常到各地为群众讲解关学思想,先后出版《关学宗师张横渠》《张载学说及其影响》等书籍。在张载诞辰1000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弘扬先祖张载的优秀家风家训思想,张世敏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家风馆。

树家风、传家训、立家规,张载思想广泛传播,为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张世敏的家风馆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来,感受并学习张载的家风家训思想,接受好家风的熏陶。

“为了从小培养两个儿子的文学素养,增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鉴赏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素养,我常给他们讲先祖张载的思想。”张世敏说。

多年来的文化熏陶,让张世敏的两个儿子长大后也成为张载思想的传播者。他们有了孩子后,也如父亲当年教导自己一样教导自己的子女。这已经成为他们的家庭传统,并将一直坚持下去。

眉县西柿林村是张载后裔的聚居地之一,关学思想不仅通过其后世子孙不断传承,也在一代代人经世致用的弘扬中,绽放出新的光芒。(记者 李静茹)

(来源:陕西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监制|高延平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 辑|崔春娥 高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中国行 | 张载祠: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文化中国行 | 张载祠: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文化中国行 | 张载祠: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文化中国行 | 张载祠: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