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汽车市场的日益成熟,日韩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据数据显示,2023年现代汽车集团在华市场份额仅为1.4%,而日系车企丰田、本田和日产在4月的全球销量也均出现同比下滑。面对中国市场的冷遇,这些车企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潜力股"——印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印度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去年新车销量达到476万辆,逐渐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种种迹象表明,印度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取代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三。而现代汽车已在印度站稳脚跟,市场占有率达到14.5%,位列第二。这不禁让其它车企看到了机会。

据路透社报道,现代汽车印度子公司正计划在当地上市,筹资25亿至30亿美元,估值高达300亿美元,这将是自2003年马鲁蒂铃木上市以来首家在印度上市的汽车制造商。上市不仅能提升品牌知名度,还能为未来融资提供便利,在与马鲁蒂铃木、塔塔等对手的竞争中赢得先机。现代汽车还计划2025年前推出首款印度制造的电动汽车,可见其在印度市场的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车企自然也不甘落后。本田今年5月宣布,将在印度班加罗尔成立新的研发中心,以加快电动汽车的开发进程。三菱虽然退出了中国市场,但同样在加大对印度的投入。一时间,日韩车企在印度市场上演着你追我赶的好戏。

不过,这些外资车企在印度恐怕也不会那么顺风顺水。作为"外资坟场"的代名词,印度复杂的营商环境一直让投资者望而却步。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在开办企业、执行合同、财产登记等关键指标上,印度仍远落后于许多大国。在孟买注册一家公司需要10个步骤,是经合组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且费用高达资产价值的7.4%,周期长达68天。一旦发生商业纠纷,通过当地法院解决平均需要1445天,是其他国家的三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印度市场虽大,但非常分散。各邦在语言、文化、人才和基础设施方面差异显著,监管政策和法律解释也各不相同,这无疑增加了企业拓展市场的难度和成本。再加上印度脆弱的基础设施和频发的自然灾害,都给企业运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政府近年来有抬高关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印度的平均关税在G20国家中位居前列,且在世贸组织的约束关税水平也名列前茅。为保护本土中小企业,印度不断提高进口关税,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还计划禁止进口一切危害国内产业的商品。同时,外资企业在股权和本地化要求方面也面临诸多限制。

因此,外资车企在印度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刻理解并适应印度当地的营商环境,而不能简单复制在其他市场的做法。通常来说,跨国公司在进入一个新市场之前,会做好尽职调查,评估各种潜在风险,同时与当地政府和合作伙伴建立良好关系,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产品方面要贴近印度消费者的需求,在性价比上下功夫,必要时还要在当地深度本土化。

然而,制定了种种的本土化政策,硬核聘请了印度的社会精英作为高管,很多国际企业依然败走印度,

大型欧美跨国集团在印度的失败案例不胜枚举,足以为后来者敲响警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通用汽车在印度的失败是汽车业在"外资坟场"折戟的典型案例。这家美国汽车巨头曾寄望通过在印度投资建厂,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打造一个辐射南亚乃至全球的制造与出口基地。然而,种种内外因素叠加,最终令通用汽车在印度市场铩羽而归,其教训值得所有跨国车企深思。

2015年,通用汽车斥资10亿美元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塔莱冈设厂,年产能达16万辆,主要生产雪佛兰品牌的小型车。然而,从一开始,通用在印度的运营就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是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条件。塔莱冈工厂地处偏僻,道路条件差,电力供应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工厂的生产效率。物流不畅也导致整车和零部件周转不灵,库存积压严重。据估算,通用光是物流成本就比中国高出30%。

其次,印度复杂的税收体系和不同邦的关税壁垒,使得通用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大打折扣。马哈拉施特拉邦对整车生产征收高达28%的商品与服务税(GST),远高于其他主要产车邦。邦与邦之间还设置了关税壁垒,跨邦调拨产品成本高企。种种税费加身,导致车辆售价居高不下,失去了价格优势。

再者,通用在产品规划上出现失误。最初,通用主要在印度投放昂贵的进口车型,定价超出当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后来虽然调整策略,引入小型车,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Beat、Sail等小型车销量始终不尽如人意,根本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最致命的还是印度汽车市场需求不振。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货币贬值等因素影响,印度汽车消费持续低迷,乘用车销量增速仅为个位数。作为后来者的通用更是首当其冲,2018年其印度工厂产能利用率仅为20%,形同巨大的产能过剩。

最终印度通用苟延残喘到2020年,通用宣布关停塔莱冈工厂,解雇全部1419名员工,同时停止雪佛兰品牌在印度的销售。次年,通用完全退出印度市场,将塔莱冈工厂以1.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中国的车企。

总的来说,日韩车企在华市场接连受挫后,将目光转向印度不无道理。毕竟印度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消费者对性价比车型的需求旺盛,这与东亚车企擅长的领域不谋而合。但印度复杂的营商环境和不确定的政策走向,注定了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能否在印度站稳脚跟,还需要车企拿出非一般的定力和韧性。否则,在中国栽了跟头后,再在印度的"坟场"里栽一次,恐怕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