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C供图

6月1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反垄断局)公布《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3)》(下称“报告”)。

报告共有179页,主要包括特辑、全年工作综述、监管执法成效、法制建设、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竞争宣传倡导、国际交流合作、地方工作和大事记等。据南都记者了解,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连续五年发布反垄断执法报告。

2023年反垄断执法成绩单如何?报告数据显示,全年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27件,罚没金额21.63亿元。全年审结经营者集中案件797件,无条件批准782件,占比超过98%。

在市场垄断案件中,尤以医药领域案件最为突出,罚单总额接近18亿元,约占全年罚没金额的83%。

具体而言,去年共查处了2件医药行业垄断协议案件,罚款合计9658.1万元;5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罚没金额合计17.02亿元。其中,上药生化等4家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案,反垄断执法部门开出高达12.19亿元的天价罚单。

 行业协会组织达成垄断协议 查处占比最大  

2023年,新立案调查垄断协议案件16件,办结16件,罚没金额合计2.94亿元。从违法主体看,涉及6个行业协会、105家企业;从行业分布看,涉及行业协会6件为最多,建材领域4件、液化气领域2件、保险领域2件、医药领域2件。

报告指出,我国行业协会发展迅速,在提供政策咨询、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部分行业协会不当干预市场竞争、组织会员企业从事垄断行为的问题也逐步凸显。

以焦作市二手车流通协会垄断协议案为例,在焦作市二手车流通协会的组织下,当地18家二手车交易企业达成并实施了固定或变更服务价格、分割销售市场的垄断协议。案件合计开出98.87万元罚款,其中焦作市二手车流通协会被罚30万元。

至于垄断频发的建材行业,报告提到,近年来反映建材行业存在垄断行为的举报较为集中,以联合涨价、限制产量、分割市场等横向垄断协议为主要表现形式,严重损害市场公平竞争、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杭州萧山区21家混凝土企业垄断协议案中,涉案各混凝土企业利用逐渐形成的垄断地位,多次肆意统一提高混凝土价格,并采用抱团联合、集体抵制等方式,有组织地实施强迫交易等违法犯罪活动;最终反垄断执法机构开出1.74亿元罚单。

值得一提的是,该案还涉及一桩以暴力、威胁手段强迫他人交易的刑事案件,涉案公司被判处上千万元的刑事罚金,另有十余人被判刑,并处以数万元的罚金。

医药领域滥用案件突出 罚没金额高达17亿元  

2023年,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11件,罚没金额18.69亿元。从行业分布看,医药领域案件5件,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事业领域案件4件,批发零售领域案件2件。

反垄断执法部门保持医药领域执法高压态势,服务民生药品保供稳价,全年共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5件,罚没金额合计17.02亿元。

以备受关注的上药生化等4家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为例,上药生化与武汉汇海、武汉科德、湖北民康等企业,合谋虚增原料药成本数百倍,同时虚抬涉案药品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挂网价格,在短短5年时间内实现年销售金额至40亿元,获取巨额不当利益。

该案罚没款合计12.19亿元,其中没收的垄断违法所得就高达10.04亿元。在反垄断执法部门的推动下,涉案的硫酸多黏菌素B注射液降价95.8%,每年减少用药费用38亿元。

南都记者注意到,武汉汇海医药还牵涉另一起原料药垄断案件。经查,远大医药与武汉汇海达成并实施了关于去甲肾上腺素原料药和肾上腺素原料药的垄断协议。因此,反垄断执法部门对远大医药罚没2.85亿元,对武汉汇海罚没3505.16万元。

另外,公用事业关系民生福祉,反垄断执法部门全年共指导江苏、山东、山西、广西等地查处公用事业领域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4件,罚没金额合计6344.74万元。

例如南京中燃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案,多年来南京中燃没有正当理由,将购买燃气相关产品作为燃气入户的必需环节,还强制收取不合理的工程费用,最终被罚5040.06万元。

 境内企业并购活跃 实体经济制造业案件数量最多  

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共收到经营者集中申报843件,受理798件,审结797件。审结案件中,批准786件,无条件批准782件,占比超过98%;平均审结时间25.7天,较上一年度减少0.8天。

从交易主体看,境内企业间并购活跃。境内企业间集中案件数量最多,为437件,占比56%;境外企业间集中案件253件,占比32%;境内外企业间集中案件为92件,占比12%。

从行业分布来看,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案件数量最多,为291件,占比37%;其他占比较高的行业包括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水电气热生产供应、金融、房地产、信息技术服务业等。

南都记者注意到,报告强调,对互联网平台实施常态化监管。全年审结互联网平台经营者集中申报案件16件,涉及互联网信息、通用仓储等领域,对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影响的集中行为及时无条件批准,持续释放“绿灯”政策信号,有力稳定社会预期,提振经营主体信心。

至于经营者集中合规监管方面,报告提到,反垄断执法部门加强半导体等领域案件监督执行,用好“三书一函”制度,多措并举敦促企业尽最大努力履行供应义务。同时,完成包括惠普公司收购三星电子有限公司部分业务案、陶氏化学公司与杜邦公司合并案在内的4起案件附加限制性条件的解除工作。

此外,反垄断执法部门开展腾讯收购中国音乐案行政处罚决定执行效果评估,督促腾讯切实履行处罚决定书各项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1月,《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落地施行。新标准施行后,将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经营者集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反垄断监管执法效能,促进投资并购。

  ●数读

全年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27件,罚没金额21.63亿元

审结经营者集中案件797件,无条件批准782件,占比超过98%。

立案调查垄断协议案件16件,办结16件,罚没金额合计2.94亿元。

从违法主体看涉及6个行业协会、105家企业。

从行业分布看涉及行业协会6件为最多、建材领域4件、液化气领域2件、保险领域2件、医药领域2件。

市场垄断案件尤以医药领域案件最为突出,罚单总额接近18亿元,约占全年罚没金额的83%。查处2件医药行业垄断协议案件,罚款合计9658.1万元;5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罚没金额合计17.02亿元。

●聚焦

  民生领域行政垄断案超九成

  多为限定或指定交易情节

2023年,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和改进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共办结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39件,开展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约谈17次,常态化公布执法案件信息,有效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从办结案件的违法领域看,民生领域案件占比92%,集中在城市管理、医疗卫生、工程建筑、公用事业以及其他民生领域。

城市管理领域案件主要涉及城区物业经营管理、餐厨垃圾收运、城市共享电单车运营等多个行业,多为实施限定或指定交易行为。例如,湖南省市场监管局依法纠正邵阳县人民政府将县城物业保洁一体化经营等指定授予某集团公司的违法行为。

医疗卫生领域案件同样以实施限定交易行为最为典型,指向健康体检、医疗物资配送等行业。例如,甘肃省市场监管局依法纠正白银市保健委员会等指定本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健康体检定点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

工程建筑领域案件则涉及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等行业,主要以妨碍外地企业参与竞争为主。例如,云南省市场监管局依法纠正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制定印发文件,要求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标企业须在辖区范围内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或控股的合资项目公司的违法行为。

民生其他领域案件多集中在自然资源、保险等行业。例如,吉林省市场监管厅依法纠正通化市自然资源局印发文件设置不合理的“多测合一”名录库,限定建设单位仅可选择名录库内测绘单位开展相关测绘活动的违法行为。

采写:南都记者 黄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