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

逛博物馆还能逛饿!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野猪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各类面点”

定州博物馆的“葡萄”

德安县博物馆的“粽子”

广东省博物馆的“白切鸡”

博物馆里竟藏有这么多美食

它们“不腐”的秘密是什么?

一起去瞧瞧吧!

“汉代猪蹄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猪蹄的骨架、脚趾,保存都相对完好,是野猪的猪蹄。

它是1983年考古队在嘉峪关汉代烽燧遗址勘察时发现,经过测年技术检测,被判定为汉代遗存,距今2000余年。

考古学家猜测,这极有可能是汉代在此戍守的将士打猎野猪改善生活所剩。

由于嘉峪关地区气候干燥,所以没有把它给腐蚀掉。

“唐代各类面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中涡状、四角式、漩涡纹、叶片形、双环式......各式各样的面点,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面点是用手捏制或模制成型,然后烘烤而成。

这也表明当时人们对面点的要求已不仅限于好吃,而且更加追求好看。

新疆干燥的气候使这些面点得以保存下来,也让我们对当时的面点工艺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北宋葡萄

定州博物馆

这串葡萄乍一看像是不小心掉进泥水里,洗洗还能吃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其实这不是真的葡萄。

而是北宋工匠手工制作的琉璃葡萄。

这串葡萄,果实外壁极薄,内部中空,是由无模吹制法吹制成型的,再用金属丝作为枝干,加以组合搭配,缀连成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葡萄因其蔓延不绝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被赋予了富贵绵延、多子多福等吉祥寓意。

这件“薄皮大馅”的琉璃葡萄,证明了我国玻璃制造的高度。

“南宋粽子

德安县博物馆

这对菱角形的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粽子外皮为粽叶,以天然芦苇叶麻线捆扎。

这是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实物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这对粽子在1988年考古发掘的“桃园山南宋周氏墓”中出土,墓主人周氏右手持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系有两个粽子。

墓主周氏是南宋新太平洲通判吴畴的妻子,葬于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

这对粽子距今已有750年。

也不知道是什么馅儿的?甜的还是咸的?

白切鸡

广东省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谁家刚煮熟的白切鸡啊?色泽诱人,甚至连鸡皮都爆裂了。

实在太逼真了,吞吞口水,这真的不能吃吗?

其实,这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广宁玉雕白切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作品选用的原材料叫“广宁玉”,是广东广宁县产出的一种玉石。

广宁玉雕技艺属于南派玉雕的一种,工艺大师们根据玉石原材料的颜色、纹理等特点,俏色巧用,从生活中撷取题材,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

(CCTV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