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2.略谈集美国专和无锡国专

集美国专是集美学校国学专门部的简称,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同时于1926年9月创办。当年,集美国专招生44人,学制四年。1927年9月,集美国专移并厦门大学,称厦门大学集美国专(其时,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已经停办)。同年,曾任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的董作宾在《厦门大学集美国专学生会季刊》第一期发表《续闽俗琐闻》。1931年,原集美国专招收的首届、也是仅此一届的44名学生,有37名从厦门大学集美国专毕业。在《百年回望一书生——陈祥耀和郭招金师生答问录》(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2020年11月版,以下简称《陈祥耀答问录》)里,陈祥耀教授提及,1936年他在泉州昭昧国学讲习所读书时,师尊里有包树棠、程履咏、陈唯深、王家梁、吴适、吴幼澄6人是厦门大学集美国专的毕业生。

无锡国专原名无锡国学专修馆。1920年冬,“由钱塘施肇曾捐赀创办,请唐文治任馆长”;1927年改名无锡国学专门学院;1928年9月经大学院批准立案;1930年1月改名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38年2月起,在校长唐文治、教务长冯振(冯振心)率领下,无锡国专师生手提背驮,辗转迁校于长沙、湘乡、桂林、北流山围、北流萝村、蒙山、桂林(回迁)、金秀、北流山围(回迁)等各地,在抗战烽火里艰苦办学,1946年春迁回无锡。期间,1938年7月,唐文治以年高多病,返回上海疗病,冯振(冯振心)代理校长,又聘王蘧常主持教务;唐文治在沪期间,创办无锡国专上海分校(无锡国专沪校)。在《陈祥耀答问录》里,陈祥耀教授回忆说,“1940年冬,我和几个昭昧(汪按,泉州昭昧国学专修所)同学乘轮船到上海,在英租界浙江路租屋居住,稍作准备。1941年春季,一同考入也在英租界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分校’(简称国专沪校)”。1943至1945年,为避日军侵入上海租界,陈祥耀教授休学返回泉州。1945年重返无锡国专沪校,1946年毕业。除了抗战期间师生艰苦办学的感人事迹,无锡国专在中国教育史上留名的原因乃在于,这是一所大师培养大师的学校。《陈祥耀答问录》所记无锡国专的师尊唐文治、冯振(冯振心)、钱仲联、周谷城、黄颖、李长傅、周予同、郝昺衡、王绍棠、胡曲园、鲍鼎、蒋伯潜、朱大可、陈小翠、胡士滢、赵泉澄、陈懋恒、唐谋伯、许国璋、吕思勉、任心叔、傅统、王佩诤、陆修祜等都是学养很好的名师,其中多数堪称学术大师。无锡国专的毕业生也有成为大师级学者的,如钱仲联《钱仲联学述》所记:“我在无锡国专任教将近十年,学生中以在文史领域研究卓有成就而著称于世者有马茂元、汤志钧、杨廷福、姚奠中、吴孟复、陈祥耀等人”。另据我闻见所及,无锡国专师尊里的学术大师还有夏承焘、童书业、蔡尚思、饶宗颐及佛学家巨赞法师(俗姓潘,名楚桐,后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等。

蔡元培《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概要·序》谓:“我们从前有一种专研国学的机关,就是书院。······清季,输入欧洲新教育制度,竞设学校,全国的书院,几乎没有不改为学校的。于是,教授的机关增加,而研究的机关就没有了”。针对此一情况,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美学校国学专门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泉州昭昧国学专修所等专门研习国学的机关相继建立,聊补教育制度之缺憾也。

附带言之,《陈祥耀答问录》是我近年所见口述史著作之“白眉最良”者。口述史不是单纯一问一答、一说一记的笔录,而是采访人同报告人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俾口述内容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历史的真实、真实的历史之研究成果。《陈祥耀答问录》以其真实性,是校史、教育史、学术史和个人史研究的资料库。当然,由于报告人记忆有误或采访人采录不审,口述史的硬伤是难免的。从口述史取证,当有一番考核的功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播介绍

肖璞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弟子,“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汪毅夫先生著作《话说两岸》播讲者,文史功底深厚。曾参与改编单田芳红色经典评书系列《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参与《单田芳自选集》十部系列评书的文字整理,独立创作并播讲的评书作品有《海魂国殇》《血色苍穹》《铁流河山》《饮马天竺》《忠义沈炼》《荣华富贵》,并播讲经典评书《三侠五义(权谋版)》《水浒传》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联结两岸》,收录了作者2020年至2022年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2篇文章,是继其《话说两岸》《顾盼两岸》后的又一札记结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结两岸》延续作者一贯的“学术段子”写作风格,在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看来,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史学术中“掌故札记”体例的最好传承,并引用清代学者钱大昕之语评价:“读之窃叹其记诵之博,义例之精,论议之和平,识见之宏远,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

让我们通过单田芳先生弟子肖璞韬的评书演绎,结合《联结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进而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查看
顾盼两岸微信合集

点击查看
话说两岸微信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