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目—贝叶棕亚科(二):琼棕

3.琼棕

琼棕属(学名:Chuniophoenix)是棕榈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植物。该属共有3种[2],分布于中国南部的海南及越南北方(河内)。

本属以植物学家陈焕镛的名字命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形态特征

植株小,丛生,茎直立,无刺,具环状叶痕。叶掌状深裂,不整齐地分裂几达基部而成一单折至数折的裂片,内向折叠,先端全缘或具浅齿,两面具突起的肋脉和疏被丛卷的毛被,背面中肋突起,横小脉多;叶柄上面具沟槽,边缘光滑,顶端无戟突;叶鞘初时管状,后在叶柄对面劈裂,通常被丛卷毛被。花两性或偶尔杂性异株,多次开花结实。花序生于叶腋,一穗状或二回分枝;花序梗及序轴的苞片(一级佛焰苞)管状,紧密;花序轴短于或长于花序梗,小穗轴直立或平展,着生管状苞片(二级佛焰苞),每苞片衬托着1个花簇,花单生或由1-7朵花缩合成的蝎尾状聚伞花序,每朵花从小穗轴苞片伸出并具1个二龙骨突起的管状(后劈裂)或漏斗状的小苞片(小佛焰苞);花萼管状,稍膜质,2-3浅裂;花冠基部长梗状,顶部2-3裂片,肉质,三角形,镊合状,后反折;雄蕊6,与萼片对生的分禽,与花瓣对生的于花瓣基部合生,花丝延长,基部变宽,花药广椭圆形,丁字着;雌蕊体具3心皮,子房稍具梗,延长,花柱具3沟槽,延长,顶端3裂,柱头稍叉开,胚珠倒生。果实小,近球形,具1颗种子,未熟时绿色,成熟时深红色,顶端具柱头残留物;外果皮光滑,有光泽,中果皮肉质,内果皮薄。种子为不整齐的球形,基部具种脐,沿种脊面具沟,胚乳嚼烂状或均匀,胚基生。

(2)琼棕

琼棕(学名:Chuniophoenix hainanensis)为棕榈科琼棕属下的一个种,产中国海南东南部的陵水、吊罗山及保亭、琼中等地。生于山地疏林中。生于海拔600-900主地带的林下。

其种加词“hainanensis”意为“海南的”。

①生长习性

产地常年高温多湿,年平均温为21-23℃,年降水量达2200-2400毫米,相对湿度85%以上。土壤为砖红壤,pH值4.5-5.5。生于山地雨林或沟谷雨林的林下,常见于山坡下部、沟谷两旁的阴湿环境中。其主要伴生树种有红花天料木、瘤果柯、石碌含笑等。果期8月。

②主要价值

a.观赏

常绿丛生灌木至小乔木状,高3-8m,茎直立、粗壮。叶团扇形,宽50-80厘米,掌状深裂,裂片14-16,线形,先端渐尖,不分裂,或者为2浅裂;叶柄上面具沟槽,无剌。肉穗花序腋生,多分枝,呈圆锥花序式,主轴和分枝上有的管状总苞和漏斗状的小苞片;花两性,子房由2枚合生心皮组成,长圆形,花柱短,柱头2枚。浆果球形,直径约1.5厘米,成熟时呈黄色至红色,外果皮薄革质,中果皮内质;种子球形,径约1厘米,灰白色,具有观赏价值。

b.科研

对研究该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植物区系有科学价值。

c.经济

工艺品材料,庭园观赏植物,特产海南。成片生干山地林中。茎秆坚韧,可作粗口径藤类代用品,如艇蓬的镶边材料等。

③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野生琼棕为濒危种。是海南岛特有植物,分布范围极为狭窄。因为可制作工艺品,所以屡遭砍伐,致使资源日益减少,已处于濒临灭临的境地。其生长区域吊罗山已列入保护区的规划之内,应尽快建立机构,严禁砍伐,并开展繁殖试验研究,扩大种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4.贝叶棕

贝叶棕属(学名:Corypha)是棕榈科下的一个属,共有1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大洋洲北部。中国有1种,为栽培种。

(1)形态特征

该属物种的叶很大,圆形或半圆形,扇状分裂,裂片具1条粗壮中肋和许多横向小脉,先端具2裂或2齿;叶柄边缘具刺,上面具深沟槽,下面凸圆,顶端延伸为外弯的叶轴。花序顶生大型,半球形或圆锥形或金字塔形,佛焰苞多数,管状,包围着花序轴,由佛焰苞抽出许多一级分枝,分枝上亦具有管状的较短的佛焰苞,包着二级分枝的基部,二级分枝上着生小花枝;花小,两性,成团集聚伞状着生于小花枝上,每朵花具很小的鳞片状小苞片,花无梗,但有时从花萼基部延伸成一个实心的梗状部分;花萼杯状,3裂,花瓣3,雄蕊6,花丝基部邻接,其余部分为钻状,顶部弯曲,花药背着;子房3室,由3个愈合的具单胚珠的心皮组成,花柱短,钻状,柱头3。果实1-3个着生在一起,球形,基部具花柱残留物和2个小瘤状突起(即不育心皮的残留物)。种子球形或略为卵球形或长圆形;胚乳均匀,中央具小孔穴,胚顶生或近顶生。

(2)价值

贝叶棕属的物种是极具观赏价值的热带亚热带大型棕榈植物。该属的贝叶棕是作为中国和印度地区一种宗教信仰的标志植物,是贝叶棕的叶片代纸刻写佛教经文。在棕榈科树种中只有贝叶棕等极少数才有此特殊价值。

(3)贝叶棕

贝叶棕(学名:Corypha umbraculifera),为棕榈科贝叶棕属下的一个单子叶植物物种。原产印度、斯里兰卡等亚洲热带国家,截至到1991年仅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零星栽植于缅寺(佛寺)旁边和植物园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①生长环境

贝叶棕是喜光的阳性植物,早期适宜半荫蔽,生长期要求阳光充足。在热带北缘西双版纳气候条件下能正常开花结果、繁殖后代。

贝叶棕的原产地,生长于北纬6-10°,海拔500-600米,年均温25-28℃,年降雨量3000毫米。贝叶棕在西双版纳北纬21°10`-22°40`,海拔500-600米,年均温20-22℃,年降雨量1200-1900毫米,表现出-一定的生态适应能力,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并繁殖后代;处于广东省湛江市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北纬21°10``,海拔28米,年均温22.7℃,年降雨量1600毫米,种有4株贝叶棕,生长良好。

②主要价值

贝叶棕的引入首先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植物而栽培。另外,还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树形美观,是很好的绿化观赏植物;其叶片可代纸作书写材料,在印度和中国云南(傣族)有用贝叶刻写佛经的,俗称“贝叶经”;从花序割取汁液,含有糖分可制棕榈酒或醋或熬制成糖;幼嫩种仁可用糖浆煮成甜食(成熟种仁有毒不能食用);树干髓心捣碎经水浸提得淀粉,可供食用;根的汁液治腹泻;幼株的水煎剂可治热感冒等。

③贝叶

贝叶是棕榈科植物贝叶棕,古书上记载为贝多树,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物之三〉中有记载说,"贝多树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佛教传入西双版纳以后,西域用于刻写经文的贝树随之传入。佛教信徒用于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是先采取鲜花叶,按一定的规格裁条,压平打捆,加酸角、柠檬入锅共煮,再洗净、晒干压平,用墨线弹成行,再用铁笔按行刻写。尔后在满字的贝叶上涂一次墨,用布抹擦,让墨水汁残留在刻痕内,形成清晰离迹,再装订成册保存。用贝叶刻写的贝叶经书,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点,可保存百年而不烂。

贝叶是植物的叶片,经一套特殊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所刻写的经文用绳子穿成册,可保存数百年之久。贝叶经最早出现在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在我国西藏,云南众多寺庙中保存了大量贝叶经文。

5.桄榔属

桄榔属(学名:Arenga)又名双籽藤属,是棕榈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乔木植物。该属共有约24种,原产于亚洲南部和西南部的热带地区。我国产4种,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及西藏等省区。

(1)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状。茎上密被黑色的纤维状叶鞘;叶通常为奇数羽状全裂,罕为扇状不分裂,羽片内向折叠,近线形至不整齐的波状椭圆形或近菱形,基部楔形,在一侧或两侧常呈耳垂状,先端通常不整齐的啮蚀状。花雌雄同株或极罕见为雌雄异株,多次开花结实或一次开花结实;花序生于叶腋或脱落的叶腋处,直立或下垂,花序梗为多个佛焰苞所包被,多分枝或罕为不分枝;花单生或3朵聚生即2朵雌花之间有l朵雄花;雄花花萼3片,圆形,覆瓦状排列,花冠在极基部合生,具3片卵形至长圆状三角形顶尖的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罕为6-9枚,通常多至15枚以上,花丝短,花药伸长,药隔有时延伸成一个顶尖;无退化雌蕊;雌花通常球形,花萼与花冠在花后膨大,萼片3片,圆形,覆瓦状排列;花瓣3片,合生至中部,顶端三角形,镊合状排列;退化雄蕊3-0;子房3室,能育室2-3,柱头2-3。果实球形至椭圆形,常具三棱,顶端具柱头残留物。种子l-3颗,平凸或扁形,胚乳均匀。

(2)桄榔

桄榔(学名:Arenga pinnata)又称砂糖椰子,为棕榈科桄榔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分布于中国海南、广西及云南西部至东南部。中南半岛及东南亚一带亦有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①生长环境

桄榔树是一种偏阴性植物,喜湿润环境,多散生于石山沟谷和土山中下部,对土壤要求不高,在酸性土、钙质土上均能生长发育,尤其在灌木林中种植为最好,耐荫蔽,能在短期-5℃低温下过冬。

②主要价值

食用:其花序的汁液可制糖、酿酒;树干髓心含淀粉,可供食用;幼嫩的种子胚乳可用糖煮成蜜饯(注意:果肉汁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必须小心取出种子);幼嫩的茎尖可作蔬菜食用。

材用:叶鞘纤维强韧耐湿耐腐,可制绳缆。

6.瓦理棕属(小堇棕属)

瓦理棕属(学名:Wallichia)又名小堇棕属,是棕榈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该属共有约9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部至中国南部及中南半岛。中国有6种,分布于湖南、广西、云南及西藏等省区。

(1)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丛生或单生。叶羽状全裂,螺旋状排列或2列排列于茎上,羽片内向折叠,线状披针形、不规则的菱形或深裂,上部边缘啮蚀状或不规则的齿缺,基部楔形,无耳垂,上面无毛,背面通常密被苍白色的毛被和星散的褐色鳞片带,具1条中脉和多条扇状叶脉。果实小,卵状长圆形,顶端具残留柱头。种子1-2(-3)颗,椭圆形或平凹,胚乳均匀,胚背生或侧生。

(2)瓦理棕

瓦理棕(学名:Wallichia chinensis)为棕榈科瓦理棕属下的一个种。产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越南亦产。

可作庭园绿化树种。

7.轴榈属

轴榈属(学名:Licuala)是棕榈目棕榈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植物,少数为乔木。该属共有约153种,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中国有3种,产南部及西南部。

(1)形态特征

灌木,茎丛生或单生,具环状叶痕。叶片多少呈圆形或扇形,掌状深裂成单折至数折的楔形截状的裂片或不分裂,裂片先端截状或有齿;叶柄边缘具刺,叶鞘纤维质。花序生于叶腋,分枝或不分枝,被管状、革质、宿存的佛焰苞;花小,两性;苞片或小苞片很小或不明显;花萼杯状或管状,3齿裂或不整齐地劈裂;花冠3深裂,镊合状排列;雄蕊6枚,花丝分离或下部合生成一个明显的管,顶端具等长的6齿或具3裂的雄蕊环,花药心形,背着;子房由3个分离或近分离的心皮组成,顶部合生成1细长的花柱,柱头细点状,胚珠基着,倒生。核果小,球形至椭圆形,罕为狭长形,外果皮膜质,平滑,罕具木栓质小瘤,中果皮肉质,稍具纤维,内果皮薄,壳质,柱头残留于顶端。种子球形,腹面光滑或有大裂片状的种皮侵入物,胚乳角质,均匀,胚侧生。

(2)刺轴榈

刺轴榈(学名:Licuala spinosa)为棕榈科轴榈属下的一个种。

①生长环境

刺轴榈常生长于沿海地区,有时生长在红树林后面,有时在潮水可以影响到的岸上生长,有时还会生长在靠近海洋的峡谷。刺轴榈可以在咸水的影响下生长。刺轴榈被认为是对低温很具抵抗力的棕榈植物,所耐最低温可达-3℃。刺轴榈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土壤需排水良好,并且保持湿润。

②分布范围

刺轴榈分布于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可巴群岛)、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等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海南等热带省份。在美洲的热带地区的植物园等地有少量引种栽培。中国华南(广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东南(厦门植物园等)以及西南(云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地有引种栽培。

③主要价值

食用:刺轴榈的嫩芽可以生吃或煮熟,可用于泰国虾酱和辣椒酱的制作。

药用:刺轴榈的树皮与其他植物组合用于治疗结核病。

制毒:在加里曼丹岛等地,由于刺轴榈叶子的防火耐久性,因此在制备吹管飞镖毒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乳胶涂擦在刺轴榈的折叠的船形幼叶上,然后在小火焰上保持约1周,当地百姓用来制成飞镖毒药。

经济:刺轴榈的幼叶用作糯米甜点等食物的包装。 茎的木材可使用。

观赏:刺轴榈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温暖的温带地区有观赏用途,是优良的观赏棕榈植物。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