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到了,抓到了!”6月17日,宁夏银川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人声鼎沸,兴奋的喊声此起彼伏,游客们正在田间体验徒手抓鱼的快乐。田边的凉亭里,吃西瓜大赛引来阵阵呐喊。抬眼望去,一辆车身印着民族团结宣传画的观光火车,正载着游客驶向五彩稻田画的深处。

贺兰山下稻花香,观光园里话团结。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绿色转型,从曾经杂草丛生的盐碱滩,到集农文旅融合发展、农耕文化展示、生态文明教育、各民族交流互动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是稻渔空间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写照,也是银川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厚植生态强市绿色沃土,大美银川满目新。

山青水绿,同心守护

翻开银川人的朋友圈,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成为“常态风景”。

“天越来越蓝,怎么拍都有最美的底色。”喜欢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变化的摄影爱好者李先生由衷感叹,镜头里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把身边的景观衬托得越来越美。

贺兰山东麓,黄河岸边,是湖城儿女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金岸生态廊道。

黄河流经银川83.8公里,哺育了各族儿女。银川市以保护母亲河为使命,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为牵引,凝聚各族干部群众力量,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夏日傍晚,漫步位于兴庆区通贵乡河滩村的银川黄河湿地公园木栈道上,水中畅游的鱼儿清晰可见。吃过晚饭的村民,陆续来到这里乘凉、散步。

“几年前这里又脏又臭。”银川市水务局局长董建华说,“从治水、用水到近水亲水,银川市正逐步实现人水相亲、和谐共荣。”

变化始于河湖长制的实施。银川市织密“党政同责、高位组织、逐段落实,建责任链、形共治圈”的河湖长制工作网络,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形成“一河一策”“每条河有人管有人治”的治水管水常态化格局。

如今,银川市所有河湖均纳入河湖长制范围。900多名河湖长巡护在黄河岸边,为母亲河筑起一道牢固的巡河堡垒。

田斌是河滩村的一名基层河长。从小喝着黄河水、玩在黄河边,田斌对黄河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2016年成为河长以来,他每天都会到永二干沟巡视一圈。河水清不清、河面有没有漂浮物、附近有没有异味等情况,都要记在巡河日记里。

“发现异常要通知主管部门处理,偶尔有人在河边烧烤也要上前劝阻。”田斌说,“每天都要巡一次才放心。不能走太快,更不能骑车,不然很难发现河水深处的问题。”

开垦河滩、归还河道,铺设净化网膜、种植水生植物,保护修复湿地、扩整河湖水系……湖城儿女一步一个脚印,让黄河水更清,自我修复能力更强,湿地数量更多、面积更大,展开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

银川儿女同心守护的,还有“父亲山”贺兰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面修复贺兰山生态环境。

作为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贺兰山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因煤炭、砂石资源丰富,贺兰山东麓形成近十处规模化矿区,曾经的无序开采一度导致贺兰山环境遭到破坏。

银川积极参与“贺兰山生态保卫战”,锚定“一河一山一沙”保护修复,以“林长+荒漠化综合防治”为保障,统筹推进矿业转型发展与矿坑生态修复。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与系统化治理并重,做好荒漠化防治扩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重,做好产业结合兴绿;植树造林与精细化管理并重,做好生态屏障护绿。”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已累计修复矿山生态12.6万亩、修复草原生态20.5万亩、防沙治沙88.17万亩,完成营造林123.58万亩、种植酿酒葡萄27万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在湖中城愈美,湖在城中湖更秀。

如今,贺兰山再度披绿,生灵穿梭林间,黄河碧水清流,毛乌素沙地绿进沙退。天蓝水清、山绿景美,成为银川市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金山银山,携手创造

地处贺兰山东麓旅游黄金地带的镇北堡镇,大大小小的酒庄各有特色,西部影城古朴浪漫,吸引大批观光游客前来。乡间小院成为民宿打卡地,各族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乡镇似公园、处处是美景。

作为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镇北堡镇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依托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镇北堡西部影城旅游产业效应,着力打造葡萄、生态、康养、文旅、影视、高端农业“六大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村民收入明显提高。

位于西夏区西端的银川市园林场,是一家拥有65年历史的国有林场。近年来,银川市实施林权改革,放活山林地经营权,该林场依托现有设施及千亩经济林,推动资源转型升级,打造集文旅采摘、田园观光、森林康养、科教研学、林下种植养殖为一体的森林景观利用区,实现林下生“金”、生态富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兰山下葡萄园,染绿昔日戈壁滩。

银川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新路径,通过变废为宝、点石成金、育新注能,开展“六权”改革融合、碳普惠体系建设等试点,生产要素、生态产品价值充分彰显,生态红利惠及各族群众。

走进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铸造示范工厂,砂型3D打印机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整洁明亮的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员工,一台自动导引运输车在逡巡着为庞大的打印机“送货”……再也看不到传统铸造车间车辆穿梭、震耳欲聋、粉尘飞扬的景象。

“我们在节能减排、绿色循环发展上发力,改造优化排放点除尘设备,从源头遏制粉尘,厂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20年开始,万元产值能耗每年可节约6%以上,公司实现传统制造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再到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华丽蝶变。

“‘生态+绿色’是发展导向,也是工业转型升级的落脚点。”银川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银川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推行绿色管理,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滨河水韵梧桐树,瓜果飘香粮满仓。

从工厂车间到广袤田野,一场场绿色变革正在上演。银川市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转变发展思路,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优势,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团结一心、接续奋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银川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苏龙说,以“治沙英雄”王有德等为典型代表的各族干部群众,誓将沙漠变良田,又让家园变花园,创造金山银山的同时,也留下精诚团结、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山水相逢,情谊交融

“扑通、扑通……”6月6日,第十个“全国放鱼日”,在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和市民们一起,将一条条鲶鱼、赤眼鳟缓缓放进放鱼滑道,20万尾鱼儿活蹦乱跳地投入母亲河的怀抱。

位于兴庆区滨河新区旅游大道的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承担着净化永二干沟入黄水质的使命。近几年,随着北京路跨黄河景观大桥及滨河大道沿线水生态文化景观的提升,这里又成为集科普教育、休闲运动、野趣体验于一体的生态绿肺型湿地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塔湖迎来大批南迁的红嘴鸥驻足、栖息,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赏。

湿地是“塞上湖城”风貌的基本支撑,也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势所在。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主任王筱平介绍,城内湖泊湿地以治理为主,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建设湿地公园;城边湖泊湿地以恢复为主,恢复湿地水体和植被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展生态旅游,让“塞上湖城”越来越美。

“现在湖泊湿地越来越多,水质也好了,大家茶余饭后都喜欢到湿地公园转一转。”市民安全忠说。如今,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等大大小小20多个湿地公园,不仅发挥着“城市绿肺”功能,还拓展了互嵌融居的新空间。

“山绿了,水清了,各族人民共享良好生态,幸福感不断提升。”银川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杜胜说,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绿色纽带”。

今年6月是银川市第三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期间,观摩白芨滩大柳毛子治沙现场、参观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生态文学创作大赛……丰富的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参与、青少年开展自然研学,也吸引游客感受湖城的生态之美与文化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花卉博览园。

顺应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的趋势,银川积极打造贺兰山东麓旅游促进“三交”示范带,深挖贺兰山国家自然公园、黄河湿地公园、葡萄酒庄等自然资源、绿色产业中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讲好黄河故事、弘扬民族精神,讲好宁夏、内蒙古两地人民齐心守护贺兰山、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故事,讲好跨越山海建酒庄的闽宁协作史,让各族游客山水相逢、情谊交融、精神相依。

“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绿水青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实践结出硕果。”银川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少红说,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金山银山的财富价值和各族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绿色支撑。

(银川市民委供图)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